共计 7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终于从河里被捞上岸了,就是这种心情。”5 月 12 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后,义乌服装大宗贸易商陈立感到如释重负,立刻联系美国客户“抓紧发货”。
根据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取消大部分对华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采取对等措施。经过 40 多天的博弈,中国通过坚定立场和及时反制,迫使美国停止疯狂加税并重回谈判桌。
短期利好,长期挑战
从市场反应看,此次关税削减幅度超出预期,国际金融机构纷纷给予积极评价,美国股市也应声大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关税之争画上了句号,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正推动企业形成新的全球化共识。
后续协议细节仍需进一步谈判,而特朗普的态度也充满变数。尽管关税大棒暂时放下,但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外贸寒冬:恐慌与焦虑
去年下半年起,陈立就察觉到美国市场的变化。“订单逐渐减少,特朗普当选总统后,我们预感会有摩擦,没想到直接来了个‘核弹’。”
4 月 2 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落地,义乌外贸圈一片混乱。第二天,市领导亲自走访安抚情绪。4 月 9 日,政策正式生效,陈立的订单被客户全部取消。他坦言:“心理上完全不能接受,每天都在和客户拉扯。”
不仅服装行业受影响,假发等传统行业更是“重灾区”。河南许昌的假发产业带停工一周,订单几乎停滞,企业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以维持运营。
新格局下的机遇
面对冲击,部分企业选择调整策略。李露薇发现,原本专注美国市场的卖家开始转向欧洲市场,试图抢占更多份额。电商平台也顺势而为,加大对海外仓和本地化服务的支持力度。
一些边缘市场也开始受到关注,非洲等地的 B2B 平台接到大量咨询电话。查九兰表示:“很多商家都在考虑开拓非洲市场,希望能找到新出路。”
尽管前景不明朗,但“走出去”的方向始终不变。陈立感慨:“不出海,又能做什么呢?”
中国外贸人的草根创业精神从未改变,他们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全球市场中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