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7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眼花缭乱啊,为了争抢 AI 人才,各大厂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各种天才计划层出不穷,什么薪资无上限、CTO 亲自参与指导、不用实习经验之类的,看得人目不暇接。
2025 年了,抢人这事怎么还这么疯狂呢?
与此同时,这些大厂还在四处挖角,招揽业内大佬,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比如字节跳动挖来了谷歌 DeepMind 的吴永辉,阿里巴巴也招揽了全球知名的 AI 科学家许主洪。最近还有传言说阿里的薄列峰要跳槽到其他大厂。
这阵势,不亚于商业大战,难怪连马斯克都感叹:AI 人才争夺战是他见过最疯狂的。
顶尖 AI 人才供不应求
仔细分析这场抢人大战,你会发现各家大厂的策略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首先,他们都瞄准了“顶尖人才”和“天才少年”,这些人可都是稀缺资源。
简单来说,招聘门槛非常高。要么得在顶会上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论文,要么就得是竞赛高手。比如字节跳动的 Top Seed 计划,只针对博士生。
从具体的招聘要求来看,大厂大致分成了两派:一派像京东、百度、阿里,直接贴出“超级学霸”、“工程大牛”的标签;另一派如字节跳动和腾讯,则更注重技术信仰和好奇心,走的是情怀路线。
聚焦大模型与多模态
从招聘方向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大模型和多模态领域。
这反映出两点:一方面,虽然开源力量崛起,但大厂依然是 AI 发展的主力军,不断推动大模型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随着 AI 进入应用阶段,多模态需求逐渐成为刚需,但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市场上相关产品较少。
此外,大厂在招聘时也会结合自身场景,比如腾讯、阿里、华为更重视底层算法和基础设施,而京东、字节跳动则更贴近自己的核心业务,比如京东提到“搜索推荐”,字节则多次强调“多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对研究方向的描述最为详细,这也能看出它对实际应用的重视。
从给出的待遇来看,除了高薪外,各家还有各自的特色。比如阿里在招实习生时增加了一个“反选环节”,让实习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和团队;字节跳动则打出“不限专业”的口号,整体氛围相对轻松。
不只是顶尖人才,今年还有一个趋势:AI 人才普遍扩招。
以百度为例,宣布未来三年将开放 21000 个实习岗位给优秀校园人才;腾讯更是发布了史上最大招聘计划,未来三年计划新增 28000 名员工,涵盖多个岗位职能;华为的“勇敢新世界”计划,计划招聘超过 1 万名优秀应届毕业生。
这种抢人大战其实在年初就已经开始了。之前就有消息传出,某头部大模型公司为招募顶尖算法工程师和资深研究员,开出月薪 13 万至 26 万、年薪最高 300 万的“天价”。DeepSeek 爆火后,也被曝出百万年薪招人,一度登上热搜。
供需失衡加剧抢人大战
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进入深水区,为什么大厂抢人大战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愈发激烈呢?
原因其实不难找。数据和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对于大厂来说,不缺数据也不缺场景,缺的是优秀的人才。
大厂通过高薪吸引顶尖人才,旨在快速实现算法优化和模型迭代。阿里云 CTO 周靖人曾说过,在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突破。
通过“抢人”迅速弥补技术短板,尤其是在大模型向更多垂直领域落地的过程中,更多工程难题需要顶尖人才来解决。
然而,AI 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大厂头部的人才短缺更加显著。根据翰德发布的《2025 人才趋势报告》,国内 AI 人才的供需比仅为 0.5,这意味着每个 AI 岗位只能匹配一个合适的候选人。
这种竞争加剧的部分原因还在于 DeepSeek 引发的“行业重估”。与以往的大模型混战不同,大厂开始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重新发力 C 端市场,但各有侧重。
比如腾讯选择多管齐下,在微信、QQ 等国民级产品中部署,一度拿下 C 端应用下载量榜首;阿里在 AI to C 业务方面表现突出,夸克、通义 App 增长迅速,还有与天猫精灵的合作,进一步拓展 AI 硬件的应用场景。
字节跳动则继续强化豆包智能助手,基于其内容生态优势,稳居榜首,截至 4 月底,豆包新增下载接近 1 亿,累计用户规模近 3 亿。
百度则通过文库、云盘等原有业务,借助 AI 实现了强劲增长;小米侧重于推动大模型在各类终端上的部署和落地;华为则聚焦于底层技术突破,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协同。
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都与其业务场景密切相关。只有快速吸纳人才,才能迅速提升业务水平,抢占技术高地。
不过,海外的情况同样火爆。硅谷也在上演一场人才争夺战。连马斯克都说:疯狂,真的很疯狂。
事情的起因是特斯拉视觉科学家 Ethan Knight 离职,加入了马斯克的 xAI 公司。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波折,他曾险些加入 OpenAI,但最终被马斯克成功挽留。
OpenAI 一直在积极招募特斯拉的工程师,提供的薪酬非常丰厚,但在少数情况下还是成功了。
正如马斯克所说,这些科技巨头都在砸钱挖人,动辄就能开出超过 100 万美元(约 720 万人民币)的年薪。
更具体地说,今年三月,OpenAI 计划扩增一个机器人基础模型团队,最高薪资可达 385 万年薪。
除此之外,诚意也很重要,老板亲自打电话、发邮件挖人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奥特曼、扎克伯格、马斯克、谢尔盖·布林等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毕竟,技术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