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苹果 AirDrop:从优势尽显到功能阉割的蜕变之路
AirDrop 要没了?11 月 10 日,随着苹果 iOS16.1.1 的上线,“苹果默认不再接受隔空投送”的话题在微博上迅速引发热议,浏览量快速破亿,甚至有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误以为 AirDrop 功能消失了。实际上,此次调整主要是国行版 iPhone 中,“对所有人 AirDrop”选项变为“对所有人开放 10 分钟”。版本更新旨在限制陌生人之间的文件传输。毕竟,AirDrop 从诞生至今,已被“玩坏”。
回顾 AirDrop 诞生的历史,“对所有人 AirDrop”或许是苹果为放大其优势的有意之举。AirDrop 诞生于友商三星的步步紧逼。在 AirDrop 诞生前的 2012 年前后,三星推出利用 NFC 技术和 Wi-Fi 传输技术组合的 S Beam 智能传输功能。通过 NFC 技术,用户只需将两个手机背对背接触,借助 Wi-Fi 传输快的优势,就能即刻实现文档和照片共享。在当时的三星广告中,常出现两个用户拿着 Galaxy 手机相互碰撞的画面来宣传“SB 功能”的优势。由于 iOS 设备无法做到如此简单的一碰即传,iOS 用户常因购买苹果产品而被取笑。苹果则开发了基于蓝牙技术和 Wi-Fi 传输技术组合的 AirDrop。相较于三星的“SB 功能”,苹果的 AirDrop 由蓝牙 +WiFi 组成,无需像 NFC 那样碰一碰才能传输文件,通信模式类似蓝牙,通过蓝牙完成配对后可直接实现无线近场文件传输。在 WWDC 2013 发布会上,苹果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演示 AirDrop 功能时,为突出优势,不仅选取背靠背照片作为传输资料,还在演讲时调侃“没必要在房间里徘徊,互相碰撞手机”。
为放大 AirDrop 在连接端相较于三星 S Beam 的便利性,苹果故意让 AirDrop“默认所有人不限制使用时间”。其一,AirDrop 上存在“仅限于联系人”选项,苹果最初在技术上有能力不向所有人开放 AirDrop。其二,AirDrop 问世之初优势明显,库克却选择免费,这与他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形象不符。在“默认所有人不限制使用时间”与“免费”的双重作用下,竞争对手“SB 传输”也没了勇气再用手机碰撞那套广告。然而,同一空间内陌生果粉间的交流增多,AirDrop 从善意提醒逐渐演变成各种场景。最初是果粉间提醒对方没关 AirDrop,还出现了各类表情包。接着,有人在地铁上展开 AirDrop 实验,如一位博主在重庆客流量大的 3 号线上,将设备命名为“投送自身是现代的冒险”,鼓励同车苹果用户参与实验,结果收到了一组全是绿色穿搭的照片。在这些场景中,AirDrop 成为了“大型聊天室”“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的综合体。但随着 AirDrop 的普及,它开始被用于性骚扰。一些人利用 AirDrop 随机向周围人发送私密照片,观察异性反应,形成了“视觉强奸”。今年 3 月,一个 10 岁孩子在飞机上用 AirDrop 投送威胁信息,导致客机被迫停下;5 月,以色列空管局调查发现有人利用 AirDrop 向大量乘客发送空难图片,引发恐慌和混乱,导致航班停飞。
既然无法判定 AirDrop 用户的高尚与卑鄙,阉割 AirDrop 就被提上日程。在苹果主动对国行版 iPhone 做出阉割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实施了相关法案打击“赛博痴汉”,英国政府也宣布“赛博痴汉”将被定罪,芬兰也在起草相关法律。但阉割 AirDrop 就足够了吗?一个段子说,执法人员扫灭某地“特色产业”后,发现相关人员摇身一变成为直播平台网红。AirDrop 的滥用现象如同这个段子中的情况,即便对其功能进行阉割,人们的不良欲望或许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