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崛起探秘:锡商独特发展之路与别样风采

17次阅读

共计 23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无锡,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文王兄长泰伯奔吴,距今已有 3000 年,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古代无锡乃著名的鱼米之乡,隋炀帝开通京杭运河后,它成为南方重要交通枢纽,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明清时,无锡已是商业名城,盛产多种物资,纺织、印染等行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鱼米之乡奠定城市发展基础

无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依傍长江与太湖两大水系,渔业兴旺,物产丰饶,人口增长,城市化程度高。明清时,其纺织和印染业发达,一则因农业发达能支持大量人口从事工商业,二则因纺织印染业所需原料可从江浙及长江流域获取,交通便利使其工商业氛围浓厚,虽文化方面稍逊苏州,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逆流而上实现工商业腾飞

清末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锡却逆势上扬,工商业迅速发展。殖民地经济模式下,英法等国主要工业城市在本土,海外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场。中国沿海先被殖民地化,后内陆物产经无锡中转运往上海出口,大量商品也在无锡中转后深入长江流域或北上南下,刺激了上海和无锡的工商业。太平天国后,江南战乱,杭州衰落,难民和资金涌入上海,上海发展,无锡凭借地理航运优势重建并发展迅速,苏州和杭州则逐渐式微。大量产品和原材料中转让无锡人眼界大开,意识到商机,发达的金融业和钱庄业提供资金支持,外资榜样引领,无锡工商业现代化进程轰轰烈烈展开。1895 年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同年开办,可见无锡商人对新世界的敏感度极高。

四大家族铸就无锡近代工商业辉煌

无锡近代工商业的辉煌离不开四大家族,即杨、薛、唐、荣。

杨氏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是近代中国第四家民营纺织厂、全国第一家环锭纺织厂、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标志着无锡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杨氏子孙多研究学问,杨荫榆曾任女师大校长,侄女杨绛嫁入书香世家钱氏也投身学问。

薛家是无锡望族,薛福成官至左副都御史,出任四国钦差大臣,儿子薛南溟在上海滩创业,孙冶方和薛暮桥是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领袖人物。

唐氏家族发祥地在无锡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祖先唐荆川曾任明朝兵部侍郎。唐懋勋为避太平军战乱迁至无锡严家桥。如今,唐氏有两支显赫后裔,一支创办庆丰厂,另一支创办丽华 – 丽新 – 协新系统。唐氏一门三代皆是麻省理工高材生,唐翔千在香港地位显赫,其子唐英年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实业,成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是提倡实业救国的爱国实业家楷模。荣氏家族后裔分布于美国、巴西、中国香港等地,荣毅仁曾担任国家副主席,儿子荣智健曾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锡商具有独特性格和特点,发展多基于世家豪族,兄弟、父子共同奋斗,一代兴盛,两代奠定基业;大多是知识分子或政府官员,能从政、言商、治学;商政学融合,有别于其他商帮。

与其他商帮对比凸显锡商特质

晋商主要从事金融和钱庄业,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因从事金融业,契约精神显著,但清末民初中国国运衰微,金融业受列强冲击而衰落。其利润多用于置地、挥霍和守家,不注重提高自身竞争力,对政治采取结托态度,在政治竞争中处于弱势,最终分崩离析。

徽商主要从事盐业,以儒治商,讲道义、重诚信。近代受国内税收环境恶化、国外商品冲击及太平天国战争影响,逐渐衰落。

浙商号称东方犹太人,敢闯、团结、和气、共赢。其性格与浙江地理环境有关,多山少地、交通不便、台风频繁,养成好离敢闯性格,在外地能与当地人融洽相处,做生意讲究共赢。外地浙商多从小生意起步,远离官场,深入民间,海纳百川;本土浙商则从茶叶、丝织业与航运业发展而来,通过京杭运河连通上海,丝织品远销海外,积累雄厚民间资本,把握市场魄力十足。

锡商灵魂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孕育,源于范蠡。范蠡是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号称陶朱公,著有《计然》,后世称商圣。他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与西施隐居蠡湖畔经商。明代无锡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东林党,虽为文官集团,但背后代表商人利益,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能积聚力量影响国家政策。清末民初,锡商发展路径多样,鼎盛时期到来。与晋商相比,锡商更深入政界,敢于争取政策支持,具备长远目光和投资魄力;与徽商相比,不垄断资源,不拘泥儒行商理念,善于治学并将新思想运用于工商业;与浙商相比,喜欢聚集于无锡或上海,经营家乡,不出家门便可获取原材料和市场,有造福乡里的传统。

改革开放后无锡再启发展新篇

改革开放时期,无锡是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对外贸易不发达,计划经济束缚发展,上海作为全国工业和金融中心,国际贸易节点作用减弱,无锡作为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过渡物流节点的作用也不再重要。但无锡作为鱼米之乡,粮食产量高,能支持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且清末民初积攒的工业实力和产业工人水平较强。无锡人民利用农闲为国企和集体提供简单工业生产和设备维护修理,苏南模式应运而生。大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被整合到工商业生产链中,借助改革开放东风和靠近上海的地利,苏锡常等城市快速发展,确立了发达城市群地位。然而,改革开放后重建的锡商尚未完全找回历史中的自我,未充分吸收无锡这片土地的养分。

新锡商展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目前第一代新锡商已完成资本积累,未来无锡乃至苏锡常地区有望上演群雄逐鹿的局面。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将形成以本土人才为主、外地人才为辅的人才高地。这将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融合出苏南商业文化,以苏南城市为核心,影响上海并辐射全国。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类似浙商商会的锡商商会组织,协调各方供需和发展,积聚力量应对挑战。因锡商有不离家、经营家乡的传统,锡商商会壮大后可能影响地方政府地区发展规划,甚至全国性战略规划。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