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重生还是死亡?”这是如今满头白发的孙宏斌必须直面的问题。
2023 年 4 月 13 日,停牌一年多的融创中国恢复交易,然而等待这家公司及其股东的并非好消息,而是股价的重挫。复牌首日,融创股价暴跌 55%,市值仅剩高峰期的 4%,约百亿港元。公司 2022 年财报显示,亏损高达 277 亿元,加上前一年的 383 亿元亏损,两年累计亏损超过 660 亿元。
与此同时,融创内部也出现了动荡。复牌当日,两位任职 20 年的高管迟迅和商羽相继离职,其中商羽更是自大学毕业便加入顺驰,与孙宏斌一同经历了多次起伏。2015 年起,商羽负责融创西南区域,一度被认为是孙宏斌的接班人选。然而,这位桀骜不驯的地产狂人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正濒临崩塌。
债权人催债、购房者维权、投资者亏损、员工停薪,多方压力下,孙宏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尽管他为债务重组付出了努力,但境外债转股方案还需资本市场认可,而境内核数师也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持怀疑态度。
债务重组的艰难抉择
在债务重组计划中,融创提出了两种主要方案:债转股或债务展期。债转股方案允许部分债务转换为股份,包括融创中国的股份以及最多 14.7% 的融创服务股权;债务展期则将现有债务期限延长至两年至九年不等,并赋予公司选择权进一步延长一年。这意味着,若重组成功,融创在未来三年内将无需偿还境外债务。
然而,这一方案并非没有争议。根据方案,融创中国可转债的转股价定为 20 港元 / 股,而停牌前股价仅为 4.58 港元,复牌后更是跌至 1.89 港元。同样,融创服务的换股价不低于 17 港元 / 股,而实际价格仅为 3.52 港元。这样的定价显然对债权人不利,可能导致其利益受损。
尽管如此,债权人似乎别无选择。参考海航破产案例,债权人仅收回了 1% 的利益。因此,即便条件苛刻,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一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小摩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给予融创中国“减持”评级,目标价仅为 1 港元,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对该公司的悲观预期。
三年喘息的机会
即便债务重组方案能够顺利实施,融创仍需面对长期经营稳定的问题。境内债方面,2022 年底,融创通过出售多个优质资产完成了 160 亿元债务的展期,平均期限达 3.5 年。结合境外债重组计划,公司获得了宝贵的三年缓冲期。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融创可以高枕无忧。房地产行业整体步入瓶颈期,央企地产商凭借低成本融资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相比之下,爆雷房企的信用受损严重,不仅面临“保交楼”的艰巨任务,新房销售也出现断崖式下滑。
销售额是衡量房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2022 年,融创中国合同销售金额约为 1693.3 亿元,仅为 2021 年的三分之一;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降至 292.7 亿元,同比下降 60%。如此低迷的表现,直接削弱了公司的收入来源。
盈利能力的严峻挑战
即便拥有庞大的土储资源,融创的盈利能力依旧堪忧。截至 2022 年底,公司总土储达 1.3 亿平方米,权益货值高达 1.41 万亿元。然而,经过多轮资产处置,回笼资金仅 300 亿元。土地储备看似庞大,但实际上质量参差不齐,且销售均价逐年下降。
2021 年,融创的合同销售均价为 14420 元 / 平方米,而到了 2022 年降至 13180 元 / 平方米,今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 13090 元 / 平方米。量价齐跌的局面使得盈利空间愈发狭窄。
此外,融创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截至 2022 年底,公司账面上仅有 375.4 亿元现金,其中受限资金占比高达 259.4 亿元。而短期债务总额却高达 2534.76 亿元。即便假设境外债及境内债重组顺利完成,仍有约 1677 亿元的债务亟待解决。
性格决定命运
“一家企业的经营风格就是其执掌者性格的延伸。”这句话在融创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孙宏斌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企业家,但同时也具备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他的果断决策帮助融创迅速崛起,但也埋下了隐患。
回顾历史,孙宏斌曾多次陷入困境。从联想内部纷争到顺驰破产,再到融创危机,他始终未能摆脱“三起三落”的宿命。尤其是在地产狂飙时期,融创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通过联营企业等方式隐藏债务,最终导致债务风险累积。
如今,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商人面容憔悴,神情疲惫。他在公开场合承认,融创的问题源于自身。然而,如何重塑市场信心,依然是摆在孙宏斌面前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