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1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0 年初,上海区块链圈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冷清氛围,这种感觉源于王瑾的离开。作为一名广受认可的女性领袖,她在币乎活动中活跃的身影曾是区块链圈内的标志性景象。
王瑾坦言,上海的区块链环境已变得极为低迷,她已转战杭州,并建议同行们也多关注周边地区的发展机会。她直言不讳地指出,上海并不具备推动区块链发展的基因。
不仅是王瑾,另一位行业资深人士老赵也早已离开上海,将团队迁至广州。老赵回忆起这次搬迁,虽然提及了广州的诸多不便,但他强调,上海的政策与认知未能跟上区块链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
区块链生态的变迁
上海早期的区块链布局集中在中山公园一带,那里汇聚了众多区块链企业。然而,随着行业重心逐渐转移,这些企业开始分散至杭州、苏州,甚至广州和深圳。例如,青岛和海南等地凭借丰厚的政策吸引了不少区块链从业者。
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区块链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显得较为迟缓。例如,广州、深圳等城市早在 2017 年便出台了多项激励措施,而上海直到 2018 年才首次尝试制定相关政策,且内容局限于房租补贴等基础层面。
企业与人才的流失
上海区块链企业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已明显落后于北京、杭州等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全国范围内注册的区块链公司已超过 15000 家,而上海的区块链研发企业数量仅为 300 家左右。同时,许多知名的区块链技术公司如趣链科技、云象区块链等,均未选择在上海扎根。
在人才方面,上海区块链圈的吸引力也在下降。不少从业者选择前往更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如杭州、深圳等。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了本地企业的生存,也削弱了上海整体的区块链生态系统。
政策扶持的重要性
政策的滞后是上海区块链产业停滞的重要原因。例如,北京在区块链应用落地方面表现积极,率先在政务、金融等领域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相比之下,上海虽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力度远不及其他城市。
具体而言,北京在政务区块链方面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多个领域,包括不动产登记、积分落户等;深圳则侧重于企业管理,推出了区块链电子发票等创新产品;而杭州则在司法、民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未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上海在区块链领域仍处于第一梯队,但其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尤其在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城市的选择上,上海并未入围,这无疑是一个警钟。
面对区块链时代的到来,上海能否重新崛起,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加强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上海的区块链发展仍有潜力,但时间窗口正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