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剑指创新型城市,能否打响“金字招牌”?

22次阅读

共计 28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城市竞争力。”近日,制造业大市宁波再次加码“创新型城市”建设。

不久前披露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 2035 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

这份文件聚焦人才、科创、产业、资源及生态等多个方面,囊括 27 项具体举措,并提出 2025 年要实现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PCT 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数字经济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知名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等六大重要指标倍增目标。

“创新型城市”的提法,对宁波而言并不新鲜,其最早可追溯至 14 年前。而当下产业变革、新冠疫情及国内外形势引发的连锁效应,更进一步倒逼传统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

从刚出炉的宁波经济半年报来看,其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 2.3%,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则分别实现增长 2.0%、增长 1.0%。总体而言,上半年全市 GDP 同比下降 0.6%,基本稳住,但第二产业受影响较大。

“(宁波)变短板为潜力板、向创新要新动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

2020 年版决定中这样写道。14 年过去,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如何?这一次又该从哪里入手?

01 多年谋创新,目标步步进阶

“如果我们再走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 GDP 发展的道路,宁波的发展最多只能维持 20 年,只有紧紧依靠创新,提高科技对 GDP 的贡献率,宁波的发展才能可持续走下去。”2007 年,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就曾笃定表示,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宁波进一步谋求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在此之前的 2006 年初,宁波召开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并作出《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当时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这年 1 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也是进入 21 世纪后首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举行,会上正式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随后,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武汉、苏州、广州、南京、青岛、合肥、沈阳等在内的各大城市争相加入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当年 7 月的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 100 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号”。

宁波也不甘落后。2007 年,宁波又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并开始连年发布《宁波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白皮书》,宁波人才科技周、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等也连续举办多年。

2010 年对宁波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宁波跻身科技部首批 20 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十年间,宁波铆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在目标、时间上也形成延续性。例如:

2013 年,《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到 2016 年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2016 年,宁波又明确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三五”发展的首要战略,到 2020 年全市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

今年,宁波进一步提出到 2025 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 2035 年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

从“力争”,到“率先”,再到“高水平”,宁波目标清晰,步步为营。

02 成效与不足并存

14 年间,宁波立下若干 Flag,那么它们都实现了吗?

2007 年,宁波曾提出,与深圳、广州、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其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小二低三薄弱”。

“一小”,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

“二低”,就是 R &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 GDP 比重比较低,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授权比重比较低;

“三薄弱”,就是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比较薄弱、创新产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比较薄弱、领军拔尖人才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

从 R &D 经费投入强度来看,2010 年 -2018 年,宁波基本稳步增长,从 1.66% 提升至 2.57%。不过与杭州 2018 年 3.3% 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 2016 年印发的《宁波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宁波将 2020 年 R &D 经费投入强度目标定为 3.2%,从 2018 年水平来看,想要兑现难度很大。

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而言,近年宁波有明显提升,2019 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3.7%,而 2014 年这个数字还仅为三成左右。

细分来看,在宁波提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生物及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目前,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领域,宁波可以说已发展成势,两者也被视为其 2025 年五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种子选手”。相比之下,宁波在医药生物、新能源产业集聚上还略显逊色。

抛开面上的数据,再看企业发展情况。

自 2016 年来,国家工信部先后评选 4 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其中宁波共有 39 家(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位居国内城市首位。

这些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代表着细分行业的最高发展水平与最强市场实力,宁波也因此被视为制造业“隐形冠军”之城。

不过,从总量上看,宁波尚未有产值过千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也缺乏航母级企业作为产业支柱,尚难以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尽管 2019 年宁波 GDP 已排名全国第 12 位,但外界对于宁波代表性产业、创新实力,感知仍然比较模糊。

03 人才瓶颈待突破

想要在创新发展上更进一步,宁波面临的“卡脖子”问题还在于“人”。

在最新发布的 2020 版决定中,在谈到宁波当前的薄弱环节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领军型创新人才集聚”。与此相应,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中,宁波也将“高素质人才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摆在首位。

“和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相比,宁波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相对处于劣势,缺乏自动化、信息化、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华曾表示。

以杭州为参照,宁波与其 R &D 经费投入强度差距背后,两城间 R &D 人员全时当量,也就是当年全时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的数量,也有较大差距。

截至 2018 年,杭州这一数据为 109507 人年,而宁波为 86893 人年。

众所周知,受益于“超级航母”阿里巴巴,杭州已经建构其自己的产业地标,凭借大平台的带动作用和清晰的城市产业品牌,在吸引人才方面,形成了一套正循环。对于原本就更加缺乏科研机构的的宁波来说,创新发展缺人才、缺“航母”、缺“网红”的问题,这三者也有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哪里突破?宁波此次将创新人才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06 年版决定中,宁波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最后一条;而在 2020 版决定中,人才则放在第一位——

其中包括国际化高端人才、重点产业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多层面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并设定不少硬性目标。例如,到 2025 年新建博士后工作站 100 家、新增博士 5000 名,组建百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以及知名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倍增计划等。

在近年来的人才大战中,宁波已初有战绩,新增常住人口以十万计。再等五年,能否通过人才战略打响创新型城市的“金字招牌”?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