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百年变迁中的冰城与工业重镇

7次阅读

共计 303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哈尔滨,这座有着独特历史轨迹的城市,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地处欧亚大陆东缘,原本只是松花江与呼兰河交汇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周边山川被千年积雪覆盖,冰面皓白,早期仅有三十多个民族在此休养生息。

“哈尔滨”之名与女真族兴起紧密相连,据考证,它源于女真语“阿勒锦”“哈喇宾”,意为光荣、荣耀;也有一种说法称其为满语“渔网”之意。历经金、清两代王朝建设,这里先后被称为“上京”“会宁府”“阿勒锦”“滨江”,成为女真族的龙兴之地。然而,在清政府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下,富饶的东北长时间被“雪藏”。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觊觎,哈尔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亚重要战略要地。1891 年,俄国欲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支线深入中国内地通商,遭清政府反对。甲午战争后,1896 年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俄国获修建和经营“中东铁路”特权。铁路修建初期,俄国在哈尔滨建设诸多设施,这座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东北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吸引无数“闯关东”的内地农民,人口不断涌入。

铁路带来的发展契机

1898 年 6 月 9 日,中东铁路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等人乘坐轮船到达哈尔滨,将大本营设在田家烧锅村,这一天被视为哈尔滨建城日。此后,俄国在此建设工厂、商店等,各类建筑拔地而起。中东铁路的修建,不仅唤醒了这片土地,还吸引了大量筑路工人和淘金者。随着铁路建设推进,参与筑路的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最多时近 20 万人。

1903 年,中东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呈丁字形,全长 2400 千米,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围绕铁路,东北众多城市因路而兴、因工而兴、因矿而兴、因商而兴、因港而兴。俄国人怀着把哈尔滨建设成“黄俄罗斯首都”的野心,参照莫斯科模式建设,称其为“东方莫斯科”。哈尔滨迅速成为远东最大交通枢纽和商埠中心,吸引各国商人,成为海外商人的“掘金之地”。

初具规模的多元都市

随着移民增多,松花江南岸广泛开发,形成道外(国人聚集区)和道里(洋人聚集区)华洋杂处的格局。众多跨国公司和特色企业在此诞生,如 1900 年俄国商人秋林创立秋林洋行,带来红肠、列巴等俄式食品;同年乌卢布列夫斯基创办我国第一家啤酒厂,即今日哈尔滨啤酒的前身。

道里区的中央大街热闹非凡,各国商铺汇集,是当时国内最时尚的街道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商业步行街的雏形。大街附近的圣·索菲亚教堂,1907 年始建,1932 年建成,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哈尔滨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1911 年有外国人 6 万人,俄国十月革命后,更多俄侨涌入,1922 年达 15.5 万人,使哈尔滨人口猛增至约 35 万人。

1921 年,哈尔滨被辟为国际商埠,资本注入使其铁路运输业、航运业等加速发展,成为华洋杂集、“与欧美各城市并驾齐驱”的大都市,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广播电台等。到 1930 年,二十多个国家在此开设领事馆,三十多个国家侨民在此生活,外国侨民最多时达 20 万,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各类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展现出浓浓的异域风情,“西式”习俗与本地“东北文化”浑然一体。上世纪 30 年代,哈尔滨已是拥有有轨电车、出租汽车的现代化城市。道外区的中式建筑也带有欧洲风情。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这份繁荣。

建国初期的工业崛起

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短暂管理哈尔滨,1946 年 4 月东北民主联军攻克哈尔滨,使其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因背靠苏联、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受到中央高度关注。1950 年毛泽东视察哈尔滨,写下“共和国长子”,指示其转变为现代工业城市。朝鲜战争爆发后,哈尔滨被列为“南厂北迁”重点建设城市,辽宁 25 家重工企业北迁,城市发展迅猛。

“一五计划”时期,哈尔滨因具备重工业发展基础和毗邻苏联的地理优势,在苏联援助的 156 项重点工程中有 13 项建在此,成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城市。哈尔滨锅炉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哈尔滨电机厂等“三大动力”重工企业相继诞生,使其迅速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为促进东北恢复与建设,中央从各地抽调科技人员,允许东北工业部招聘人才,同时哈尔滨新建、扩建多所高等院校,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一五”末期,哈尔滨的众多企业取得显著成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让我国铝镁加工事业从无到有,哈尔滨东安机械厂跻身我国首批六大航空企业之一,哈尔滨电机厂填补中国大型水电发电机组制造领域空白等。哈尔滨终于取代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省会。

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哈尔滨行政关系曲折多变。直到 1954 年东北地区行政建制调整,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哈尔滨成为黑龙江省会。到 1957 年,哈尔滨社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增长显著,城区用地和人口也大幅增加,形成干道路网格局。上世纪 50 年代末,哈尔滨成为中国军工、机械制造和重工业中心,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沪、京、津、沈,列全国第五位。

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中央支持,使哈尔滨工业迅猛发展,一大批苏联援助工程投入生产,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具备支援全国的物资基础。黑龙江省提出“机械生产第一,支援全国第一”口号,哈尔滨为全国工业生产提供大量机械设备。然而,随后的政治动荡使东北工业发展渐渐陷入停滞,哈尔滨也未能幸免。

20 世纪 50 年代,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较高且呈上升态势,1960 年达到峰值。但进入七十年代后,占比不断下降。原因既有政治动乱打乱建设步伐,也有国家投资侧重重工业,造成产业发展不平衡。进入九十年代,哈尔滨从历史舞台的“主角”沦为“配角”,日子越发艰难。

面临的困难与转型探索

九十年代中期,哈尔滨被列为“八五”时期重点改造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贷款支持下,虽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但因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大型企业存在诸多弊端,技术改造资金投入效果不佳,未能根本扭转工业老化和部分行业衰退趋势。

当时哈尔滨周边环境不佳,四周国家经济状况不理想,而东南沿海地区凭借临近港澳台优势,通过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且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因滥采滥挖几近枯竭。企业改制和破产导致大量工人下岗,仅黑龙江一省就有 150 万人下岗,哈尔滨市至少有 50 万下岗职工,东北人口不断流失。

2020 年哈尔滨还是东北唯一千万级人口大市,2022 年已跌至 988 万。人口流失造成经济结构失衡,2022 年哈尔滨 GDP 为 5490 亿元,经济体量小,人均 GDP 位列省会城市倒数行列。其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低,占比仅 23%,第三产业占比高达 64%,二三产比例失衡。

冰雪产业的希望之光

在工业转型困境中,哈尔滨的冰雪产业成为谋求经济转型与城市升级的最佳选择。2022 年 5 月,哈尔滨出台《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 – 2030 年)》,规划到 2025 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 750 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到 2030 年突破 1500 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2022 – 2023 年冰雪季,哈尔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 3320.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309.8 亿元,占冰雪产业总产值近一半,在黑龙江省内文旅收入排名第一。哈尔滨的规划得到黑龙江省支持,以其为“冰雪旅游核心”,联动周边冰雪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城市。然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发生的“退票”风波,暴露出城市服务能力和配套工作需加强。哈尔滨若想成功转型升级到冰雪产业,需把服务做深做扎实,塑造良好营销环境。

走过百年历史的哈尔滨,虽历经风雨,每一片雪花都承载着希望,朝着春天奔去,冰与火交织的故事仍在继续,激励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