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年失业潮:一位互联网人的十年沉浮

7次阅读

共计 118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老王(化名)是 2009 年毕业于四川一所 985 大学的学生,带着试探北京的心态踏上了这座城市。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早已习惯了熟悉的家乡环境,带着对未来短暂的规划,准备在北京待上一两年后回去。

初入职场,意外走红

刚入行时,他凭借安卓开发的职位拿到了比家乡校招高出近一倍的工资,心里充满了期待。尽管技术并不算娴熟,但主管的鼓励和公司氛围让他很快适应了下来。没想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他的技能格外吃香。

工作三年后,他开始考虑跳槽,遇到了一家刚拿到风险投资的小公司,供职后的薪资飙升至月薪三万。在北京西二旗的桥头买着糖炒栗子,老王觉得自己终于扬眉吐气了。

炫耀与现实的落差

入职后,他买了乔丹鞋、高端游戏笔记本,甚至梦想拥有特斯拉汽车。生活虽然依旧是地铁通勤,但“高薪光环”让他感到前途光明。后来认识了同为四川人的测试妹子,两人情投意合,婚事顺利成行。

房贷压力和职场焦虑

随着房价的飙升,他和妻子匆忙在北京买了房,背负起巨额贷款。事业上,所处的小公司逐渐走向下坡路,各种扭曲的管理和加班让他产生了倦意,便开始投递简历。

幸运的是,他收到了大厂的邀约,面试相较校招时更加顺利,工资却意外地低于早年同期同学。进入大厂后,他发现工作内容其实相当基础,但流程、文档和会议却多得让人窒息。团队文化促使大家假装忙碌,加班至深夜成为常态,技术水平不升反降。

渐渐失落的技术梦想

尽管被提升为小主管,从编码岗位转向管理,但他对未来充满疑虑。疫情期间,业绩压力加重,裁员风暴袭来。大领导的“壮士断腕”话语让人无所适从,他所在的部门被裁员三分之一,几乎所有同事都被波及。

裁员当日,他被告知名单是在领导手中制定的,尽管领导同样面临风险。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公司经营风暴中的一枚棋子。

失业后的迷茫与自我调整

失业消息保密了好几天,老王每天装作上班,默默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开始报名跑网约车。尽管编码技能生疏,他仍尝试投递简历,发现年龄和家庭状况成了最大的障碍。

面试公司大多不愿意接纳有资源已尽的中年程序员,基层岗位需求不高,薪资不理想。久违的图书馆学习,镜中都是同样急切但迷茫的中年人。

妻子的支持与回归故乡的抉择

最终,妻子发现了真相,她坦诚地劝老王不必独自承担压力。她回忆起两人当初约定好要回成都的梦想,说服他卖掉北京房产,带着孩子回成都,借助家人支援重启生活。

曾经力求在北京安家的他,如今回望这座城市,感慨万千。特意带家人游历了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才觉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自己的平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人生无常,勇敢选择新的开始

老王坦言,自己十年前怀揣梦想迈入北京,如今只觉当年留下来的勇气比想要离开的勇气更难得。身处互联网红利时代的尾声,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与未来。离开北京,不是失败,而是一次理智的撤离。

这段经历映射了当今年轻中年人在大城市职场中的艰辛与无奈,也提醒人们在追逐梦想时,务必保持应对风险的清醒与准备。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