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52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资本市场领域,中部六座省会城市之间的竞争向来引人注目。近期,雪祺电气(001387)于深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六城开年的首个 IPO,其股价盘中一度大幅上涨超过 110%。这一事件无疑为合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其展现自身实力的有力注脚。
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23 年 A 股市场 IPO 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趋势,新股数量和融资额分别下滑了 26% 和 39%。这种整体态势在各个城市中也有显著体现,中部各省会城市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出现了分化。
Wind 数据表明,去年合肥 A 股上市公司新增数量达到 7 家,而长沙、武汉、郑州的增量则降至 3 家及以下。截至 1 月 15 日,合肥凭借 83 家上市公司的数量,历史性地超越武汉(79 家),晋升为中部 A 股第二城。与此同时,稳坐中部 A 股第一城长达五年之久的长沙(87 家),也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合肥的强劲竞争压力,二者上市公司数量的差距已从原本的 16 家迅速缩小至 4 家,合肥的追赶势头极为明显。
超越武汉
过去一年,即便如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IPO 数量也出现了二至五成的下滑。然而,合肥却持续保持着出色的表现。2023 年,合肥新增上市公司 7 家(仅比 2022 年减少 1 家),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九,在中部地区可谓独树一帜。
合肥在资本市场上的亮眼成绩,是其产业转型升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直观反映。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认为,在 IPO 趋紧的大环境下,合肥依然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充足活力以及对企业上市的大力支持。合肥积极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区域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上市门槛。
1 月 11 日,雪祺电气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为合肥在中部六座省会城市中赢得了开年的“开门红”。尽管相较于科大讯飞、晶合集成等行业龙头企业,雪祺电气的知名度可能稍显逊色,但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客户群体涵盖了美的、美菱、海信、康佳等众多知名家电大厂。这充分彰显了合肥良好的家电产业生态优势。事实上,世界第一台 DVD、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窗式空调等均诞生于合肥,这些辉煌成就也支撑着合肥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从更广泛的行业分类来看,按照 Wind 一级行业分类标准,合肥的 83 家上市公司中,日常消费 & 可选消费公司数量达到 16 家,占比 19.3%,其中家电领域上市公司表现尤为突出;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为 18 家,占比 21.7%。在当地“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结构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2023 年以来,合肥新增的 8 家上市公司分别为龙迅股份、华人健康、颀中科技、晶合集成、埃科光电、舜禹股份、万邦医药和雪祺电气,其中信息技术企业的占比超过半数。
此外,在合肥的资本市场板块中,还涌现出了量子通信第一股国盾量子、光刻设备第一股芯碁微装、工业铁路智能调度第一股工大高科等细分领域的“第一股”,这些企业直观地展现了合肥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强大实力。合肥金融监管局曾表示,凭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注册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合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不断攀升。
三城角逐
回顾往昔,合肥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其上市公司规模在十年前远无法与武汉、长沙相提并论。2013 年,武汉无疑是中部资本市场的“领军者”,上市公司总量达到 44 家,而彼时处于第二、第三位的长沙和合肥才刚刚分别突破 40 家、30 家。然而,此后武汉发展步伐放缓,优势逐渐丧失,最终被奋起直追的长沙超越。
在 2014 – 2018 年的五年间,武汉仅新增 14 家上市公司,而长沙和合肥分别新增 22 家、16 家。在长沙快速追赶武汉的同时,合肥也逐渐跟上了发展节奏。与此同时,郑州、南昌、太原在这五年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仅分别为 7 家、8 家、2 家,与武汉、长沙、合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使得过去十年中,中部 A 股第一城的争夺主要在长沙、武汉和合肥之间展开。
长沙和武汉之间的竞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2015 年,长沙新增 4 家上市公司,而武汉连续两年新增数量为零,长沙上市公司数量首次超过武汉,成为中部 A 股第一城;次年,武汉凭借新增 7 家上市公司的成绩反超长沙,再次占据领先地位。
然而,仅仅时隔一年,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2017 年,湖南企业 IPO 迎来了历史最好时期,17 家企业先后登陆 A 股市场,资本市场的湘股板块扩容至 101 家,首次进入“百家俱乐部”。其中,省会长沙的贡献尤为显著。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长沙新增 11 家上市公司,以 59 家的总量再次超越武汉,并将两者的差距拉大至 7 家。自此,长沙稳坐中部 A 股第一城的宝座,武汉再未对其构成实质性威胁。
“长武合”的格局持续了五年之久。如今,合肥强势崛起,再次改变了形势。目前,合肥上市公司数量已达 83 家,在中部地区风头正劲,不仅超越了武汉,也让长沙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不过,从总市值方面来看,长沙相对合肥和武汉仍具有较大优势。截至 1 月 10 日收盘,长沙、合肥、武汉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为 10100.05 亿元、8302.85 亿元、7026.58 亿元,长沙是三城中唯一总市值保持在万亿级别的城市。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三座城市在资本市场上的位次更迭,背后是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禀赋以及投入力度在发挥重要作用。从上市公司结构来看,实力较强的城市,其区域内(拟)上市公司往往具备经营水平较高、结构更加优化等诸多显著特点。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成为中部三市角逐资本市场的核心驱动力。2020 年以来,合肥、长沙和武汉分别新增上市公司 35 家、23 家、20 家,其中属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别为 20 家、10 家、9 家,占比分别为 57%、43%、45%。随着合肥的晋级,资本市场上的三城竞争正式拉开帷幕。未来,这场竞争将更多地考验城市的“内力”,包括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成长速度。
决战时刻
合肥的晋级、武汉的暂时落后以及长沙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都预示着中部 A 股第一城之争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激烈“决战”。毕竟,目前三城上市公司数量的差距仅在个位数,并非难以跨越的鸿沟。
合肥已经开始积极谋划下一步发展。在雪祺电气成功登陆深交所的同时,合肥迅速制定了新的目标,即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3200 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计划”。该计划旨在以三年为周期,动态储备 200 家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前移上市奖补节点、加强政策培训、优化政务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以及推动场景对接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助力企业上市。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合肥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长沙同样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1 月 6 日,长沙市市长周海兵先后对长沙市企业上市服务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中部地区)进行了调研,并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工作专班,强化领导联点服务,做到靠前调度、深入研究,全力做好上市企业的入库、辅导、培育等工作,为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按照《长沙市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岳麓登峰”行动实施方案(2022 – 2025 年)》,长沙将开展一系列企业上市专项行动,致力于在全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企业上市“长沙名片”,力争到 2025 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 40 家。
武汉也早已做好充分准备。2023 年 12 月,武汉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2023 年武汉市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名单公示》,拟定了 262 家上市后备“金种子”企业和 231 家上市后备“银种子”企业。其中,武汉“光谷”将承担起推动上市企业增长的重任,力争到 2025 年,东湖高新区全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 100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 10000 亿元。
合肥则将目光投向了 2026 年。根据《合肥市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计划(2022 – 2026)》,到 2026 年末,合肥力争实现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较 2021 年末翻番,达到 140 家以上;同时,力争上市公司新增再融资金额不少于 1000 亿元,上市公司市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 120% 等。然而,从当前的上市公司数量、融资规模以及资产证券化率等方面来看,合肥要在三年内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长沙在除上市公司数量之外的资产证券化率、企业盈利水平等指标上具备一定优势。以上市公司净利润率为例,长沙、合肥、武汉分别为 8.04%、7.60%、4.72%,这表明长沙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无论如何,随着三座城市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未来几年内,谁能够率先实现百家上市公司的突破,必将成为重塑中部 A 股第一城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