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7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厦门,这座中国陆地面积较小的城市,仅 1573 平方公里,主要精华集中在一座小岛上,岛内咖啡馆遍布,弥漫着小资情调。然而,它却有着巨大的能量。这里是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全球主要港口城市;是海峡两岸融合中心,一举一动备受海内外关注;是全省经济中心,以 1.4% 的土地创造了全省 1 / 7 的 GDP、1/ 4 的税收、1/ 2 的外贸进出口和外商投资。
2022 年,厦门在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增速位列第一。过去十年,其 GDP 从 2922 亿飙升至 7802 亿,增长 2.4 倍,年均增速 7.8%,排名从全国第 49 名跃升至第 31 名。仿佛一夜之间,它从“小而美”变成了能与大连比肩的经济体,照此发展,闯入万亿俱乐部似乎指日可待。那么,厦门为何发展如此之快呢?
国际航运中心
厦门的第一张王牌是港口。元代时,邻近的泉州港是“世界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惊人。而当时的厦门港只是泉州港的外围港和辅助港。后来,泉州港因清朝海禁、倭寇战乱等因素走向衰落,厦门港则被英国人相中,成为全国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福州琅岐岛和厦门岛争抢经济特区。厦门海域开阔,港外有岛屿屏障,是天然避风港,货运港口条件优于福州,率先接轨世界。2012 年,国务院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是继上海、天津、大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且是世界级的。
厦门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智能车辆调度、自动化装卸、无人驾驶运输等,提升了港口效率和货物虹吸能力。厦门港跃升为世界第十四大集装箱港口,超过福州港和泉州港。漳州 80% 的外贸出口通过厦门口岸,泉州制造业虽强,但外贸航线网络覆盖率低,其出口货物依赖厦门港。福州港货物吞吐量略多于厦门,但福建唯一的中欧班列启运地在厦门,可见厦门航运中心地位无可替代。
厦门是全国唯一能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的城市。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背景下,厦门凭借港口成为重要贸易中心。过去十年,厦门外贸依存度高于 100%,2022 年进出口总额 9226 亿元,跻身全国前十大外贸城市,排名第八。其 GDP 虽低于天津、青岛和大连,但外贸总额却超过它们。贸易成为厦门的生命线,厦门借助港口优势快速融入全球生产链条,实现经济腾飞。
两岸融合中心
厦门的第二张牌是台资。厦门和台湾同属闽南语文化圈,长期以来是台资青睐之地。近十年,台资企业数量从 2010 年的 3112 家增加至 2022 年的 8407 家,成为厦门外资企业中最庞大的阵营。截至 2023 年 3 月,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 9929 个,合同台资 236.99 亿美元。
2021 年,厦门引进 20 多家台湾百大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台资 117 亿美元,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1 /4。厦门口岸台湾水果、食品等进口量居大陆第一,是大陆最大对台贸易口岸。虽昆山台资规模超厦门,但厦门志在成为两岸融合中心。
打造两岸融合中心的第一步是产业融合。2006 年,友达光电落户厦门火炬产业园,带动一批台湾企业和厦门本土企业成长,形成平板显示千亿产业链,生产全球约 10% 的液晶显示屏等。厦门的集成电路产业也与台湾深度融合,2014 年,台湾联华电子与厦门合资建设厦门联芯,建成后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落户,提升了厦门在国家集成电路版图中的地位。如今厦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企业从 60 多家扩大到 200 多家,投资规模超千亿,产值达 400 多亿。
第二步是金融互通。厦门正在建设全国唯一冠以“两岸”的区域金融中心。厦门对外金融业底蕴深厚,2010 年获批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众多有台资色彩的金融机构相继入驻。厦门还不断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等,构建厦台两岸货币清算中心。截至 2023 年 5 月,21 家台湾银行机构在厦开设 41 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累计清算金额 2496.36 亿元。厦门与台湾金融业的双向奔赴,提升了厦门金融业及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增速最快。若台海通道落成,厦门布局两岸融合中心的探索将更有成效。
福建经济中心
厦门的第三张牌是总部经济。2018 年,厦门 GDP 仅为福州和泉州的一半,但创税能力却是福州的 2 倍、泉州的 2.5 倍,秘诀在于厦门的总部经济。
一方面,厦门吸引全省龙头企业设立总部。2007 年,安踏将除生产部门外的其他部门迁入厦门,2009 年,九牧王也将国际商务中心总部从泉州迁往厦门,此后厦门总部经济加速发展,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成为总部经济黄金地带,众多企业在此聚集。
另一方面,厦门招揽全国乃至全球企业设立总部,如瑞幸咖啡等。许多跨国公司也将总部设在厦门。厦门岛总部林立,成为向全国乃至全球发号施令的高地。
厦门吸引众多企业总部的原因,首先是其环境优美,像花园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其次,海运和陆运发达,利于企业进出口和开拓市场。2008 年以前,厦门有经济特区独特地位,企业可享受所得税优惠。后来优惠取消,但厦门坚持发展总部经济,优化各项支持,吸引上下游企业,总部经济进入正循环。
如果说江苏有三个省会,福建则有三个中心,福州是政治中心,泉州是工业中心,厦门是经济中心。厦门凭借总部经济成为福建实至名归的经济高地。
结语
未来的厦门会怎样?可以从它经济特区的标签来考量。厦门、深圳、珠海这几个经济特区有不少共同点,如陆地面积小、空间环境好、房价贵。但经过四十余年发展,经济能级有差异。2022 年深圳 GDP 高达 32387 亿元,厦门 7802 亿元,珠海 4045 亿。
2020 年珠海曾立下豪言壮志,要在 2035 年达到一定的 GDP 和常住人口规模。反观厦门,从国际航运中心到两岸融合中心,再到福建经济中心,发展势头良好。所以,珠海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厦门,而厦门则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深圳。如今,厦门地位不再像过去特殊,但在未来仍可能扮演关键角色,其最终形态或许能回应“在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里,真的可以诞生新加坡吗?”这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