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3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全球第一,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尤其亮眼。然而,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土地上,浙江的新能源汽车江湖地位似乎有所削弱。
回顾 2015 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度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为行业翘楚。但此后几年间,浙江的市场份额逐步下滑,2022 年仅剩 6.5% 左右,低于周边的上海、江苏和安徽。2023 年 1 -11 月,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虽同比增长 3.7%,但增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源地之一,浙江曾在 2010 年率先推出产业规划,提出到 2015 年形成万辆级产能。实际成果令人瞩目:2015 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7 万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几年间,浙江错失了一些关键机会,包括部分大型项目的停滞和龙头企业转型受阻。
产业现状与挑战
当前,浙江拥有 7.7 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占全国总量的 6.02%。但从细分领域看,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服务企业数量较多,而整车制造环节相对薄弱。目前,浙江仅有 11 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其中零跑、哪吒等品牌表现参差不齐,而吉利虽然整体销量领先,但与比亚迪相比仍有差距。
从产业链角度看,浙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较强,但智能化转型步伐滞后。例如,宁波均胜电子虽为省内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但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尚显不足。此外,浙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机配套比例较低,大多依赖售后市场,附加值偏低。
方曦会长指出,主机厂的占比直接影响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力。如果能提升主机厂配套比例,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目前,浙江 30% 的企业从事主机配套,而剩余 60% 则专注于售后市场,这种结构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突围之路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浙江并未放弃努力。近年来,浙江已构建起“一湾一带多基地”的空间格局,其中环杭州湾汽车产业集群尤为关键。该集群汇聚了吉利汽车、合众汽车等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2023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16.7 万辆,占全省总量的 65.7%。
政府层面的支持也为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去年发布的《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要突破 120 万辆,占全省汽车生产总量的 60% 以上,同时力争占全国比重达到 10%。这意味着浙江需要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产量翻倍,并大幅提升本地配套率。
为达成目标,浙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方案》强调通过固本强基行动补齐短板,包括壮大动力电池与电机电控产业、推动汽车电子产业高端化发展等。此外,浙江还鼓励龙头企业加速转型,以期带动全链协同发展。
以吉利为例,这家老牌车企正在加快新能源智能化转型步伐。2023 年,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约 48%,达到 48.75 万辆。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表示,2024 年公司将聚焦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和品牌战,继续巩固市场地位。
郑利瑶分析称,浙江台州、宁波等地的零部件企业大多围绕吉利开展业务,若吉利顺利实现转型目标,将为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强大动能。此外,浙江还需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未来展望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尽管起步早、基础好,但近年来的发展节奏稍显迟缓。不过,凭借环杭州湾产业集群的优势、政策支持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浙江有望重新找回昔日荣光。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制胜关键。浙江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版图中占据更加稳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