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中国创业公司面临资本运用方式的重大调整。2021 年,国内一级市场人民币与美元投资总额约 1.5 万亿元人民币,而 A 股、港股和美股 IPO 募集金额也接近 1 万亿元人民币。然而,由于美国二级市场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大量依赖美元基金投资与美股上市的创业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融资路径。
展望 2022 年,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预计收紧,海外二级市场短期内难以回暖。许多创业公司将目光转向港股上市,但这条路愈发拥挤,IPO 成功率下降,市值管理难度增加。相比之下,国内资本市场则更加开放,尤其是 A 股市场表现亮眼,全年近 500 支新股募资超过 5000 亿元人民币。同时,政府 / 国资基金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投融资活动显著升温。
科技领域投资热点
从行业趋势看,企业服务、智能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及医疗健康成为主导领域,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半导体领域聚焦于国产汽车芯片、Chiplet 技术、高端模拟芯片等方向;新能源材料则关注光伏、锂电上游技术和氢能产业链;智能制造涵盖机器人、电动汽车装备及元宇宙相关领域;企业服务注重基础软件、数字化转型及供应链优化;医疗健康则瞄准创新药企、基因治疗和合成生物学。
尽管市场整体向好,但二级市场波动和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创业者和投资人保持清醒认知。2022 年开局即显现观望情绪,投资活动可能趋于保守,创业公司需优先确保资金到位,而非过度纠结估值问题。
融资目标与机构选择
每轮融资都应明确首要目标,例如快速获取资金、争取更好估值或提升股东背景。这些目标往往难以兼得,因此需围绕核心需求进行取舍。例如,若追求快速融资,则需高效推进流程;若以估值为导向,则需把握市场情绪窗口;若侧重产业资源整合,则需提前规划业务协同路径。
在机构选择上,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各有特点。人民币基金偏好成熟企业,倾向于投资后期阶段,早期项目的资金获取效率较低。而美元基金更青睐高成长潜力的企业,早期阶段的估值区间更宽泛,但对项目天花板要求较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具有科创属性的企业可能因政策导向而选择回归人民币架构,以适应国内资本市场的规则。
此外,产业资本的力量不容忽视。产投可分为供给型、渠道型和客户型三类,不同类型的机构适合不同阶段的合作。例如,早期引入供给型产投有助于完善技术生态,渠道型产投适合成长期合作,客户型产投则可在关键时期增强信任背书。
构建有效的融资故事
成功的融资故事需遵循“黄金圈法则”,依次阐述为何(Why)、如何(How)以及未来愿景(What)。这不仅需要清晰的逻辑框架,还需依托详实的数据支撑。优秀的投资标的通常具备颠覆性技术、巨大市场需求、跨领域特性或网络效应等特征。
创业者需深挖自身优势,通过规模、增速或独特技术 IP 彰显竞争力。即便当前业务与融资方向不完全匹配,也应紧扣未来愿景,突出战略价值。同时,对于已完成商业化验证的公司,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应在正式接洽前做好充分准备。
融资之外的战略准备
融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在非融资期,企业需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二级市场变化及政策走向,动态调整融资节奏。同时,合理规划资金使用,关注组织升级、市场体系建设及前瞻性试错机制的构建,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2021 年,云岫资本协助多家企业完成融资,全年交易量超 50 笔。未来,我们将继续助力优质科技企业成长,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