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市风云:从株冶事件到青山争锋

6次阅读

共计 20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全球金属市场风云变幻,尤其是镍价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从 1997 年的株冶事件到近期青山控股的“镍乱战”,这些事件都折射出国际贸易、地缘政治以及产业链结构的深刻变革。

一、株冶事件:一次经典的市场危机

回到 1997 年 7 月,株洲冶炼厂因一场巨亏交易成为金融界的焦点。一位名叫徐耀东的交易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违规交易期货,误判市场行情,导致锌价异常上涨。此时,株冶已在 LME 卖出 45 万吨锌期货,约等于其年产量的 1.5 倍。面对庞大的空头头寸,相关部门尽力应对,却仍在短短几天内亏损了大约 15 亿元人民币。这场危机最终以集中性平仓告终,也让“株冶事件”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反映出市场操控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时隔二十五年,再现镍市场的激烈争夺

如今,类似的情景在镍市场再次上演。此次的主角是中国的青山控股与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嘉能可——后者也是全球第四大镍生产商,手握 LME 镍期货 60% 的多单。据报道,嘉能可在全球市场中膨胀其多单比例,甚至有外媒指出其在 LME 的空单高达 60%,这让市场的焦点再次集中在镍的供需和地缘政治风险上。

事件的导火索是俄乌冲突引发的俄镍被排除出 LME 交割体系,导致镍供应链出现断裂。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镍资源难以及时补充缺口,令青山手中的 20 万吨空单(具体数据未证实)面临交付难题。加之,全球库存持续下降,到 3 月 7 日,伦镍库存已少于 8 万吨,沪镍库存更不到 1 万吨,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可能的价格泡沫与巨大风险。

市场的剧烈波动让青山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宣布用高冰镍置换国内金属镍板,确保交割的顺利进行。LME 则宣布取消相关交易,为市场争取喘息空间。青山由此错综复杂的局面突显资本、地缘政治与市场情绪的深度交织。

三、为什么青山会“缺镍”?

从表面看,青山控股在印尼拥有半数镍储量,占到全球的 12% 左右,去年产量就达到 60 万吨,营收超过 3000 亿元。然而,尽管资产雄厚,但仍陷入“缺镍”的困境,归根结底在于“种类错配”。

全球镍主要分为硫化镍和红土镍,比例约为 6:4。硫化镍多在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红土镍主要在印尼和菲律宾。按镍的级别划分,镍可以分为一级(纯镍)和二级(镍铁 NPI 等)两大类。青山的主要产品偏向后者,包括镍铁和高冰镍,且主要依赖俄罗斯进口一级镍。因为 LME 对交割品的要求是纯度不低于 99.8% 的精炼镍,青山虽然布局完备,但专注红土镍产品,难以满足高品质镍的需求,这也是“缺镍”的核心原因。

俄罗斯的镍储量仅占全球的 6%,但其一级镍产能占比达 22%,出口量最大,主要销往中国和欧洲。这也使得俄镍成为青山在 LME 上“做空”的基础。然而,俄乌冲突掀起的制裁措施,使得俄镍无法顺利用于交割。加之,全球库存快速减少,青山面临“无货可调”的巨大风险——库存一年内下降了 63%,库存总量极低,市场供需极度紧张。

在此背景下,青山通过用高冰镍和国家储备以及国内五矿合作,调配出一定量的一级镍,以应对危机。外界评价其应变能力强,不过,也充分展现了国际政治对金属市场的深远影响。

四、青山的策略:做空不是投机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持仓空头是一种对冲价格风险的常用策略。青山在去年年底利用丰富的镍资源,通过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旨在规避未来镍价上涨的风险。这一操作合理性在于其成本优势——青山原料成本每吨只需 8000 美元,远低于市场价。因此,在镍价飙升至每吨 2 万美元时,做空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且风险较低。

景气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随着不锈钢用镍需求放缓,市场或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二是,高冰镍的投产缓解了部分镍紧张局势,有望带来价格回调。研究机构也一致认为,青山的空头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逻辑,尤其是在需求转变与产业调整双重影响下。

当然,暴涨情况下的亏损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若超出预期,空头将面临巨额保证金压力甚至被强制平仓。此外,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用镍的增长,虽推动整体需求,但也伴随着产能过剩的风险。青山的布局显示,中国企业在资源布局上已具有一定先发优势,但国际风云变幻随时可能改变局势。

五、未来展望:新战略、新挑战

除了镍,新能源产业链关键金属如锂、钴等也在中国企业积极布局。天齐锂业通过收购澳大利亚和智利矿山,增强了全球资源控制能力;洛阳钼业在刚果投资钴矿,稳固原料供应。这些布局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战略保障,然而,地缘政治风险、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 2021 年智利新一届政府反对资源私有化,可能限制外资矿权,而刚果的钴矿也在政治动荡中受到冲击。能源安全与供应链安全,需要企业、政府共同应对。中国企业应继续多元化布局,强化自主研发与产业链控制能力,确保在未来全球资源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镍市场的变局体现了全球资源、政治与资本的深度交融。作为新能源核心原料的镍,其价格波动不仅关乎企业利益,更牵动国家战略布局。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加强国际合作、风险管理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镍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