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8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一段“90 后用炒菜机器人周入 10 万”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
这位 90 后小伙吴万章前往深圳创业,尽管他本人不会做饭,却凭借一款炒菜机器人实现了周入 10 万的佳绩。他所聘请的这位“神仙大厨”,正是活跃于深圳众多小店的炒菜机器人。
吴万章表示:“我们这里外卖订单量极大,若仅依靠厨师人工炒菜,人力成本过高,故而我决定采用炒菜机来替代人力。”他的店里配备了一台拥有 9 个窗口的智能炒菜机,能够同时炒制 9 份菜肴,一小时可产出 200 份餐食,并且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
起初,他预计店铺月营业额仅为五六千,然而如今,“一天的综合营收基本都超过 1 万元,一周收入约在 8 至 10 万元左右。”
机器人炒菜不仅成为 90 后创业的一种新兴模式,还受到了海底捞、碧桂园、阿里、京东等行业巨头的青睐,相关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餐饮行业是一个规模高达 4 万亿的庞大市场,任何企业都不愿也无法错过这一巨大商机。用爱餐集团董事长何青的话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市场,民以食为天。”不仅餐饮巨头纷纷涉足,房地产、互联网公司也都相继进入了这个领域。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上,炒菜机器人着实火了一把。北京冬奥会智慧餐厅的中餐、西餐烹饪以及调制鸡尾酒工序均由机器人完成。这个可容纳 1700 余人同时用餐的无人餐厅,每 3 分钟就能炒出一道菜,餐厅内没有服务生,美食通过“云轨传输系统”自动送达对应的餐桌。
为了打造这个智慧餐厅,设计团队研发出了超过 60 款餐饮服务类机器人。餐厅里不仅有自动汉堡机、炒菜机、送餐机器人,还有煲仔饭机、冰淇淋机器人、调酒机器人等,各类餐饮机器人令人目不暇接。
据悉,炒菜机器人能够依据水、蒸汽、油等不同介质进行烹饪,不仅可以精准掌握火候,还能完成颠勺、晃锅、翻锅等动作。在这个餐厅,一份中餐菜品只需 3 分钟即可完成,同时还能提供原汁原味的西餐。
倘若说冬奥会是炒菜机器人展示的大舞台,那么餐饮、房地产等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以及创业公司早已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例如,海底捞曾在财报中提及,其在 2021 年有超 70 家门店配备了智能化配锅机。更为知名的炒菜机器人应用案例,则是碧桂园旗下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推出的 Foodom 机器人中餐厅,其独特之处在于食材采用集中配送方式,配菜、烹制、传菜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据悉,北京冬奥会智慧餐厅正是由这家公司研发制造的。不仅餐饮企业积极转型,房地产公司也在行动,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同样纷纷盯上了无人餐厅。早在 2018 年 11 月,京东的首家 X 未来餐厅就在天津开业。
前文提到的 90 后小伙吴万章所使用的“库盒”炒菜机器人,同样是由一家互联网公司趣头条所孵化。趣头条曾回应媒体称,库盒是其内部开发的项目。天眼查数据显示,商标名称为“库盒”的关联企业为深圳市饭立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博显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深圳市一起开饭网络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实际控制人均为趣头条创始人兼 CEO 谭思亮,两家公司合计持股 50% 以上。据睿兽分析显示,自去年起,随着整个机器人赛道的热度不断攀升,炒菜机器人这条细分赛道愈发受到投资机构的关注。
这不,冬奥刚结束不久,2 月 28 日,To B 美食机器人 RaaS(Robot as a Service)服务商“不停科技”就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汉能创投和九派资本投资。
2021 年 7 月,专注于研发智能烧烤机器人的“玺农科技”完成千万元级 Pre – A 轮融资。
2021 年 2 月,AI 智厨共享平台“御膳坊”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国宏嘉信及索道资本投资。
不难看出,餐饮市场这块肥肉,任何巨头、创业公司都不想错过。
这些炒菜机器人公司大多为处于非常早期阶段的初创公司。那么,为何投资机构在此时纷纷盯上了这条赛道呢?
国宏嘉信资本马志强阐述了其中的逻辑:餐饮行业拥有 4 万亿的庞大市场,但连锁化率不足 6%,在中式快餐品类 8000 亿的市场规模中,大部分是夫妻店,标准化、品牌化运营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采用中央厨房配送 + 设备自动炒菜的模式,能够重构餐饮产业链,实现快速、标准化、低成本的开店与运营。设备本身可赋能传统餐饮门店,替代厨师,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与意义。具体而言,首先,餐饮行业是一个规模足够庞大的赛道。据《2021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为 4 万亿元,预计 2021 年为 4.7 万亿元,2024 年可达到 6.6 万亿元。国内餐饮门店基数众多,按照国内 1000 万餐饮商家,海外 200 万适用餐厅来计算,炒菜机器人未来的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元。
爱餐集团董事长何青对创业邦表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它的市场,民以食为天。”其次,提高出餐效率是中国餐饮连锁发展的关键所在。据美团数据,2020 年,国内餐饮连锁化率为 15%,即便在一线城市也仅有 20%。这意味着,餐饮行业中 80% 都是“夫妻店”。相较于美国 50% 的餐饮连锁化率,中国餐饮连锁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像麦当劳、肯德基等能够实现全球连锁,正是因为其管理标准、菜品标准化程度极高。炒菜机器人恰恰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它不仅能够稳定菜品质量,还能提高出餐环节的效率。由于菜品实现了标准化,炒菜机器人可以进入大机构食堂、机场和火车站、办公楼和零售商店等场所。即便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回顾三十年前的日本饮食市场,正是由于寿司机器人的出现,才推动了平价寿司 / 回转寿司在日本的普及,并走向全球,如今寿司机器人的普及率已达到 90%。第三,随着开店成本的不断提高,餐饮行业“机器换人”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力、房租、能耗是餐饮行业成本的“三座大山”。在传统餐饮中,厨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培养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厨师往往需要 3 – 5 年时间。并且,年轻一代从事厨师行业的意愿降低,未来从业人员数量将会减少,餐饮行业和工厂一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用工荒”。如今,国内企业用工成本持续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在深圳,厨师的薪资普遍在 7000 元以上,优秀一些的要 10000 元以上才能留住人。一位使用炒菜机器人的餐厅老板表示,“过去需要两个厨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一个操作工就行,人力成本下降了 70%。”这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加集成化的炒菜机器人还减少了后厨面积,也就意味着更少的租金。能耗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妨算一笔账,以每天炒 10 个普通菜肴为例,一罐液化气的价格大约为 90 元,大约一罐气能用 23 天,每月需要耗费 117 元。智能炒菜机全负荷运转功率约为 1550 瓦,即每小时 1.55 度电,每度电的价格为 0.55 元,即每小时耗费 0.85 元,换言之,就是一分钟 0.014 元钱。同样是普通菜肴,每道菜用炒菜机来做,大约需要 3 分钟,也就是 0.042 元钱,做 10 个菜,就是 0.42 元钱,平均每月耗费 12.60 元。两者相比较,每月最低可节约 104 元,全年可节约 1248 元。而且它本身不产生油烟,还排除了抽油烟机的耗电。如以开头讲到的 90 后小伙每天收入 1.4 万元,大众点评显示的客单价 23 元计算,每天约有 600 单。以每天炒 600 个普通菜肴为例,这家餐厅全年就可节约超过 7 万元的成本。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如今直接成为了机器人餐厅的利润。据了解,炒菜机器人根据不同种类,价格普遍在 9000 元到 2 万元左右甚至更高。何青介绍,爱餐集团的味霸系列机器人有三款产品,一款叫野牛,每次可以平均炒制 15 公斤,适合团餐;另一款叫做厨神,可以炒制 500 克到 1500 克;第三款天使则能够胜任高速烹饪。例如,生焗羊排这道菜利用温场的优势,瞬间温度提高,从开始下料到最后装盘不到 7 分钟。御膳坊旗下的“易盒鲜”快餐连锁门店,单店通常配备 1 – 2 台炒菜机器人设备,支持 20 – 25 款菜品点单。易盒鲜门店不设有后厨,配送均由中央厨房完成,门店仅需 2 名人员进行设备操作和提供服务,客单价约 20 – 28 元。相对于节省下来的开店“三座大山”,从长期来看,炒菜机器人是一笔更为划算的开支。此外,美食机器人在北京冬奥会上成为国内外运动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惟一天使合伙人郑连发认为,美食机器人在冬奥的应用代表着技术和产品方案得到了可行性和可靠性的验证,行业拐点已经到来。不停科技 CEO 陈锐表示,随着美食机器人在冬奥会出圈,公司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洽谈合作,市场教育被迅速加速。
目前,炒菜机器人创业公司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 ToB 市场直接售卖产品,如爱餐集团、库盒、不停科技、玺农科技;另一类则采用“产品售卖 + 连锁加盟”的方式,如御膳坊。其中,爱餐集团、御膳坊还设立了中央厨房,可为机器人餐厅配送食材。
该领域投资人对创业邦表示,由于炒菜机器人融合了餐饮和机器人两大行业,初创团队所具备的跨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有餐饮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强大的软硬件研发能力,还要拥有成熟的品牌意识和营销手段。这些都是确保产品工程化和商业化能够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
例如,玺农科技创始人兼 CEO 郭治国曾创办阿拉牧场,应用北斗卫星技术实现数字化放牧,还曾就职于华为和 TCL。联合创始人李克俭曾就职于正大集团,负责公司种禽部生产管理,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联合创始人刘祖光,曾创办海南关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还是海南丰盛缘酒家合伙人,具有餐饮行业从业经验。不停科技的 CEO 陈锐则是咨询背景出身,曾独立开过多家餐厅。团队核心成员来自美团、Intel、魔笛等,在机器人、餐饮、互联网等行业都有多年经验。御膳坊创始人文洁是学机电自动化专业出身,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第一次创业方向是精密零部件制造,为微软、苹果等公司生产核心零部件,后来被一家滤波器行业龙头企业收购。2014 年,他看到国内开始出现机器人餐厅,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不久后,文洁组建了一支包括机器人核心关节、运动控制、视觉检测等在内的技术团队。然而,他很快发现,团队里并没有人懂餐饮。他后来又在湖南成立了菜品研发中心,聘请专业的厨师来打磨菜品,再与炒菜机器人适配。2019 年,御膳坊终于推出了一款酷似自动贩卖机的全自动炒菜机器人。转年,御膳坊又尝试性地开出了一家名为“易盒鲜”的机器人快餐门店,主打“小锅快炒”。
除了行业专业知识,炒菜机器人从技术层面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壁垒。爱餐集团副总裁许锦标指出。第一,创始团队要能够从机器工程学的角度,根据中餐炒制烹饪工艺的特点研发产品的结构,满足用户烹饪、清洗、油烟分离的自动化功能。例如,油烟的生成实际上是液体高温变成了气体,炒菜机器人则可以通过一个反向的过程,让气体凝冷再变回液体,然后再与清洗水一起排到下水道,实现彻底的油烟处理。每做一道菜,炒菜机器人也可以通过内置的水泵进行自动喷淋式的清洗,达到自动刷锅的目的。第二,智能化炒菜机器人一定要实现厨艺的数码化,把厨艺变为程序、指令,实现全自动化、一键操作。第三,所有的终端设备必须是联网的,要实现云端菜谱。例如,无论是做川菜、粤菜、鲁菜还是徽菜,炒菜机器人都可以按照大数据统计,匹配最合适的口味。同时,创始团队也可以按照注册用户的个人味道喜好,在拥有该品牌机器人的所有餐厅,都可以自动匹配用户的味觉习惯。
不过,当很多网友看到机器人炒菜时,有不少网友都曾表示:亳无灵魂!对此,何青认为,说“机器炒菜没有灵魂”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炒菜机器人所有的程序都是按照厨师最高兴奋度、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来预设的,所以它永远是一个有激情的、有灵魂的厨师。他还表示,未来厨师这个行业将会受到巨大的挑战,以后厨师完全可以转行做菜品的研发,售卖他的厨艺、售卖菜谱,就像歌手售卖他的歌声一样。
实际上,除了产品售卖、连锁加盟,这些创业公司也在尝试着更多的商业模式。“不少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要控制饮食(如少油少糖免辣),我们完全可以与医院达成合作,实现系统对接,按照医嘱来定制患者的健康饮食。”爱餐集团副总裁许锦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