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能否逆转颓势成西北第二城?

8次阅读

共计 15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西北城市排名的变局

在西北地区,第一城市毫无悬念是西安,但关于第二城的归属却众说纷纭。甘肃省会兰州、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宁夏首府银川,以及陕西经济重要城市榆林,都是候选者。然而,兰州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2000 年时,兰州和西安的 GDP 差距仅约 300 亿元,但到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扩大到 8500 亿元以上。

近年来,兰州市发起了强省会战略,制定了到 2027 年实现经济总量占全省 35% 以上、常住人口超 500 万的目标。甘肃省也主推相关行动,希望以省会的强势带动全省整体发展。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2023 年兰州经济增长仅为 4.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多数省会城市的表现,并被呼和浩特经济总量反超。

经济增速放缓的根源

对比 27 个省会城市,兰州排名靠后,仅优于南宁、太原、昆明和哈尔滨。呼和浩特虽然被视为“弱省会”,但其经济增速近年来明显回升,2023 年更以 10% 领跑省会城市,实现 GDP 总量反超兰州。

多地的“强省会”战略都源于中西部资源及政策劣势,只能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战斗力最强”的城市,防止人才和资金被虹吸。甘肃和兰州的路径亦如此。

专家指出,兰州的工业结构以国有重化工为主,随着石化产业向沿海转移,传统资源优势逐渐消失。相比之下,榆林、鄂尔多斯等拥有丰富能源资源的城市增速更快。西安市的高速发展更是令兰州望尘莫及。

改革开放初,兰州曾位列全国城市经济排名第 18 位,到了 2022 年已跌至第 97 位,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底端。甘肃要振兴,兰州先强起来成为共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赋予老城新活力、老工业基地新动力”,成为兰州当前的努力方向。

经济体量与人口增速双重挑战

经济首位度通常以 30% 为强省会标准。2018 年,兰州曾达到 33.14% 的峰值,但自 2022 年跌破该线后,2023 年更进一步降至 29.39%。人口方面,2023 年兰州常住人口为约 442 万人,距 500 万目标尚有不小距离。全国人口增长放缓,兰州人口增速也趋缓,增加难度明显。

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根本依赖于产业发展。甘肃整体面临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严峻,而兰州作为省会,同样面临产业结构陈旧的困境。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兰州市二产业和工业投资依然低迷,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经济转型任重道远。相比宁夏银川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兰州的工业产值明显落后。

兰州缺乏的是强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支撑。尽管商业、贸易和文化旅游发展较好,但这不足以拉动长期稳定增长。专家建议兰州应发挥省会在科技、教育、金融和物流方面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的区域中心,推动带动整个甘肃省发展。

创新成为突围关键

2024 年被视作兰州加速强省会战略的关键年份,大会强调“创新是最大增量”的重要性。兰州拥有丰富科研资源:中国科学院的“一院三所”、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实力不容小觑,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宝贵财富。

但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兰州高校多年来面临毕业生大量流向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局面,长期以来阻碍了高校资源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社会经济滞后是根本原因之一,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和需求,人才难以被留住。

为此,兰州市出台多项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如大学生留兰计划、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引才住房补贴等,力图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人才就业创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

尽管如此,西北地区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兰州单靠创新难以快速追赶东部及南方城市。专家建议兰州应结合自身地理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形成多元发展优势。

展望未来的兰州

兰州市近期集中签约了一批总投资近 660 亿元的重要产业项目,涵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这些新兴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兰州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兰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如何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的难题,实现从传统工业向创新驱动型城市转变,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西北城市竞争中抢占第二城的位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