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69 年,美国首次实现了人类登月,这一壮举成为国家大项目的代名词。近日,拜登重启了“癌症登月”计划,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其目标是在未来 25 年内将癌症死亡率降低 50%,最终实现对癌症的根本性攻克。
拜登发起这一计划的原因与痛苦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 2015 年,他的长子因癌症去世。最初,此计划在他担任副总统期间提及,但后来因特朗普的上任而被搁置。拜登在竞选期间明确表示,他希望以总统身份推动这一计划的实现。
计划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拜登提到将成立“癌症内阁”,整合资源,组织资金,加速研究与数据分享,促进癌症筛查、检测和疫苗接种,同时加强公众教育和药品价格管控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希望集中全美力量在抗击癌症方面进行全方位攻坚的宏大愿景。
尽管这一计划受到了许多赞赏,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纽约城市大学的公共卫生教授 Nicholas Freudenberg 指出,计划并没有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做出真正的战略投资。他认为,癌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吸烟等都有可能导致癌症。
此外,制药公司也对医保控价持保留意见,认为这可能会影响药物创新。然而,美国向全球发出了一种积极信号,表明癌症确实有可能被攻克,同时也暗示了癌症领域将成为未来医药创新的关键战场。
全球癌症现状与中国机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癌症已成为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在 134 个国家中都是第一或第二大非自然死因。2020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达到了 1929 万,而新增死亡病例则为 996 万,这意味着每分钟约有 36 人被确诊为癌症。
美国和中国在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都占据明显比例。具体来说,美国新发癌症 228 万例,死亡病例 61 万;而中国则以 457 万新发病例和 300 万死亡病例遥遥领先于全球。这表明在癌症这一领域,中国的挑战仍然十分严重。
看待一个地区癌症控制水平的黄金标准是死亡率。从 1970 年到 2020 年,美国癌症死亡率有了显著减少,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上升到了 70%。而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报告显示,目前的癌症五年生存率仅为 40.5%。
赫捷院士对此表示,关键因素在于中国高发癌症种类的预后普遍较差,如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等。而美国的主要癌症类型多为预后良好的,例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国的体检参与率仍然较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在癌症治疗技术方面,美国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处于世界前列,患者可以较快地受益于新技术和新疗法。而相较之下,中国在这一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对于抗癌药物 PD- 1 抗体,虽然其在美国早于 2014 年上市,但在中国却要到 2018 年才获批,并且价格居高不下。
创业机遇与创新发展
癌症的治疗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科技创新史。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不断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抗癌创业公司。以肿瘤早筛领域为例,尽管面临高技术门槛和高资金投入的挑战,但公司如燃石医学、泛生子和诺辉健康等相继上市,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在肿瘤治疗领域,数百家企业争相角逐,尽管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但一些公司如百济神州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其开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于 2019 年获得 FDA 批准,标志着中国原研新药的国际化,也树立了研发实力的新标杆。其他如天境生物和荣昌生物的多个药物授权交易金额也屡创新高,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能力正在提升。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癌症领域都是药物研发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数据显示,从 2015 年到 2020 年,美国批准上市的肿瘤新药数量达到 62 款,而中国每年获得批准的创新药也增长了 6 倍。此外,中国也有多款 PD- 1 及相关药物相继进入医保,使更多患者能受益于抗癌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癌症一词的英文“cancer”最早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螃蟹”,因为癌症的某些特征与螃蟹相似。这一形象也被多家抗癌机构和制药企业所采用,寓意着用医疗手段彻底消灭癌症。
总而言之,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大众对癌症认知的增加,无论美国的“癌症登月”计划能否如期实现,人类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正在不断迈进。未来的抗癌之路,既蕴含着巨大的挑战,也充满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