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瘦身”背后:绍兴如何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4次阅读

共计 17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国家级都市圈的范围调整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近期,《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对外发布,其中首次明确了杭州都市圈的新范围,涵盖杭州市 11 个区、县以及嘉兴、湖州、绍兴各 4 个区、县,总面积约为 2.2 万平方公里。

这一范围相较之前有所缩减,此前的“杭嘉湖绍衢黄”都市圈模式被调整为“杭嘉湖绍”。这种“瘦身”旨在强化都市圈内部同城化合作的示范效应,集中资源打造更强的城市群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都市圈的一员,杭州都市圈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例如,武汉都市圈也曾经历类似范围精简的过程。对于杭州都市圈而言,这一调整背后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同时也凸显了区域内城市协同发展的紧迫性。

绍兴在这一过程中走在了前列。作为杭州都市圈首个出台融杭规划的城市,绍兴在 2023 年的 GDP 达到了 7791 亿元,同比增长 7.8%,位列全省第二。绍兴还设定了 2026 年实现 GDP 突破万亿元的目标。

从全国范围来看,深圳、南京、广州等都市圈的经济总量均已突破万亿元级别,而武汉都市圈(3.37 万亿元)与杭州都市圈(3.2 万亿元)差距微弱。绍兴的主动出击,能否助力杭州都市圈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赶超?

在这一背景下,绍兴如何通过融入杭州都市圈实现自身突破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规划》,绍兴将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措施。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便捷交通网络

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同城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与杭州之间的交通联系早已起步。2021 年,杭绍城际铁路通车,实现了两城地铁的互通;次年,绍兴地铁一号线全线贯通,进一步加强了两地间的便捷交通联系。

根据《规划》,未来将构建杭绍一体的轨道网、公路网和内河航运网。例如,通过新建轨道交通二期项目、续建铁路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等,进一步缩短两城之间的时空距离。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也为绍兴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座没有民航机场的地级市,绍兴将充分利用萧山国际机场的资源,提升城市交通区位优势。这种资源共享模式正是同城化的重要体现。

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除了交通一体化,产业融合更是同城化的核心所在。《规划》提出,要深化打造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诸暨 G60 创新港、杭州湾南岸产业创新带等重点产业板块。

绍兴近年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22 年绍兴新兴产业增加值对 GDP 的贡献率达到 7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尽管绍兴在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集聚能力仍有待提升。绍兴需要借助杭州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资源,进一步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区域合作:迈向杭绍甬一体化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绍兴的“融杭”战略也是“杭绍甬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杭绍甬一体化”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2 年,浙江省明确提出要唱好杭甬“双城记”,并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绍兴在杭绍甬一体化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从空间布局来看,杭州的辐射范围主要覆盖绍兴的诸暨一带,而宁波则辐射到上虞、新昌、嵊州一带。将杭甬两大万亿级城市的辐射范围有效连接,关键在于绍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绍兴与杭州、宁波在空间和产业上展开了多项合作。例如,绍兴会同杭州、宁波共同制定了杭绍、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探索跨区域融合机制。在产业方面,绍兴积极推动大湾区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区域竞争力。

《规划》还提出,以绍兴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核心,整合杭州、宁波的资源力量,推动杭绍甬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大脑,加速区域信息共享。这种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有助于绍兴自身的发展,也能为整个浙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挑战与机遇:实现“1+1>2”

尽管前景可期,但杭绍甬一体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各地在争抢投资和高端资源时,如何平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专家建议,两地应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尤其是在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引入市场调节机制,确保产业投资中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总的来说,绍兴的“融杭”战略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杭州都市圈乃至浙江整体经济格局优化的关键一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