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行新“拼多多”,创新与生活的交融

14次阅读

共计 33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海……突出”,这几乎是个屡试不爽的固定搭配。论经济,上海堪称中国榜首,经济总量与波兰相当,富可敌国。论时尚,它是中国奢侈品店最多、消费额最高的城市,是时髦精的汇聚地。在精神状态方面,从全民参与的万圣节百变大咖秀,到小红书引领的遛电子狗潮流,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可见一斑。如今,就连婚恋方式,上海人也玩出了新花样。

近年来,上海篱笆、宽带山等本地论坛上,出现了不少诸如“结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务拼多多”的帖子,引发诸多讨论。这里的“结婚拼多多”并非指结婚用品在拼多多采购,而是说双方共同承担结婚开支,育儿上也平均分担,拒绝丧偶式育儿。夫妻双方如同公司合伙人,共同经营婚姻。一些秉持相似理念的人还抱团组群,自称“婚姻互助小组”“AA 制婚姻实践组”。他们多为高学历、高收入群体,财务相对自由,对现实问题多了几分淡然。比如,虽男女身体构造不同,生孩子时疼痛无法平分,但部分女性认为“可让男士出月子中心的钱来平衡”。这种“结婚拼多多”理念,在买婚房环节也有体现。

曾经,上海丈母娘眼中,结婚必须有房,最好是市区商品房且无贷。如今在高房价背景下,人民广场相亲角的“准丈母娘”更加通透——“只要人好,婚房可拼多多”,即男女双方一起出首付、还房贷,共同创造小家庭未来。篱笆网上一个“我也喜欢(婚房)拼多多”帖子下,不少“准丈母娘”表示赞成。一位说:“我家女孩,希望拼多多 4:6,我愿意出 1000 万,男方 1500 万,给孩子好的居住环境。”

结婚不仅是财务能力的整合,还要面对家务琐事。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描写过哈萨克女人终身被家务淹没,男人们回家后无所事事的场景,这或许是许多传统家庭的写照。但上海年轻一代家庭,早已选择夫妻一起承担家务,“上海男人爱做饭”“上海男人做家务”成为独特风景。2016 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结果显示,有 31.3% 的男性市民每天花半小时到 1 小时做家务,32.5% 的男性市民平均每天做家务超 1 小时。虽然上海女性做家务整体时长仍高于男性,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上海男性“家务男”形象较为突出。抗战片《红色》中张鲁一扮演的余天,塑造了典型上海“家庭煮男”形象,他左手提鱼、右手拿菜,说着“我妈等我回家吃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上海姑娘 CC 对“结婚拼多多”“婚房拼多多”“家务拼多多”举双手赞成,她觉得“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追求公平,经济公平了,地位才能平等”。可见,“拼多多”不仅影响年轻人消费观,更成为一种生活哲学。

万事皆可“拼多多”的上海,是创新沃土,诞生了国民级电商平台拼多多及电商标配“百亿补贴”。曾经,“上海出不了 BAT”的议题延续十多年,外界质疑上海科技和互联网缺乏好创意。但为何上海能诞生拼多多?以农产品零售起家、靠高性价比捕获广泛群体的拼多多,看似朴实无华,与洋气小资的上海似乎格格不入。然而,了解上海就会发现,其精神内核本就是“拼多多”。

新周刊文章《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上海人》中有案例,马伊琍坦言和闺蜜无金钱往来,上海人从小懂得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朋友间借钱帮忙也是救急不救穷。北京一位投资人也说,北京创业者是演讲家,先讲商业模式;上海创业者是数学家,先算清账。为何如此?都说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自上海开埠,各方势力汇聚,成为高度异质化社会。历史学家熊月之在《上海人解析》中说,上海城市文化特性呈现两极并存,世界性与地方性、摩登性与传统性、有中与有西、有土与有洋、中西混杂。那么,不同文化、利益如何共存?答案就在上海精神特质里。外界公认,上海人有分寸感,遵守契约精神,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处事不惊、保持体面。他们摒弃用人情绑架自由的习惯,贯彻实用主义,这是分得清、拎得清的人间清醒。诞生于上海的拼多多,很大程度上是上海精神的实践。

打开拼多多 APP 界面,没有华丽营销文案,只有如“9.9 防水防油免洗桌布”这样直接的产品、功能、价格介绍,主打简单实用。同时,拼多多戳破“伪精致消费主义”泡沫,让人思考同样质量的东西为何要花更多钱。比如农产品,可选择为精美包装买单,也可为包装内“内容”买单;即便买高溢价大品牌商品,也有更实惠方法。在中国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拼多多能迅速崛起并非偶然,它戳中真实商业痛点,满足普通人真实生活需求。它让人们放弃内耗,与自己和解,明白不是买不起 79 元眉笔,而是其他眉笔更具性价比。上海诞生拼多多,拼多多让更多地方变得“沪里沪气”,让更多人享受更好生活。

有人不服上海精神本质是“拼多多”的说法,那上海人用拼多多吗?其实几年前答案就已显现。2018 年 9 月,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接近 50%,约 1.9 亿用户使用。极光 APP 统计也表明,越来越多一线城市人在用拼多多。上海朋友反馈,用的人很多,一开始是阿姨妈妈们,现在中青年也开始使用。近两年拼多多团购是个拐点。

每个区域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用同一款 APP 也有不同风格。对于上海人而言,《小王子》中“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其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是真实写照,他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某一刻”。如电影《爱情神话》里,街边修鞋匠都有自己的 coffee time,搭配铝饭盒里的甜品,体现咖啡文化在上海的深入。今年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同样“咖啡味”十足,拼多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起咖啡吧”主打“买总台咖啡送云南鲜花”,5 天送出 6000 支玫瑰。右手咖啡,左手玫瑰,尽显上海腔调。云南鲜花背后,还有“沪漂”故事。

云南是上海重点帮扶地区,每年上海五五购物节都有“云南好货”。上海人以购买力加固沪滇“亲情”,云南鲜花走俏就是缩影。中国每 10 枝鲜花里,7 枝来自云南。云南鲜花经销商杨攀说,上海是店铺销量最高城市,沪上“花痴”偏爱玫瑰,香槟、洛神、艾莎都是热销品种。虽云南到上海相距两千多公里,但鲜花从昆明种植基地直发,坐飞机 38 个小时就能到上海,这在过去难以想象。花期和节令影响下,时间是鲜花流通最大变量,过去不少鲜花人有鲜花滞销被运到垃圾站的惨痛经历。借着互联网东风,互联网企业入局重写鲜花故事。以农业起家的拼多多,2023 年启动“农云行动”,投入资源推动全国 100 个农产带“拼上云端”。

以鲜花为代表的云南特产正经历“云蜕变”。拼多多第一步帮助有供应链的商家完成“从 1 到 100”跳跃;第二步培训年轻新农人开店,实现“从 0 到 1”起步;第三步对鲜花秒杀补贴,给予商家“零佣金”、增强流量曝光等政策扶持,帮助打开销路,让消费者能买到 9.9 元平价鲜花。电商便捷性和价格优势,让上海“花痴”轻松实现“鲜花自由”。杨攀介绍,以前买鲜花多为男性用户,且在特殊节令送礼场景,如今 70% 以上是女性,鲜花从“节令化”走向“日常化”。今年他的拼多多店铺订单明显上升,日销峰值达 3000 单。

除了鲜花自由,“蓝莓自由”也成为沪上日常。种植端,蓝莓正经历本土化狂飙,拼多多推动蓝莓供应链“上云”,产业端和平台端共同努力,让蓝莓不仅普通消费者买得到,还买得起,“贵族水果”成“国民水果”。拼多多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对蓝莓消费热情高,今年订单量较 2023 年同期翻四倍。这种热情延续到今年五五购物节直播中,蓝莓未等主持人推荐就售出几百盒。滇货入沪是“沪漂”故事一章,另一章里,“沪字号”如山林大红、橘朵等品牌通过在拼多多布局,从沪上“漂”到沪外。

山林大红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见熟食品牌,去年下半年开始布局包括拼多多在内的线上据点,在上海五五购物节前一周,其拼多多旗舰店销售额翻倍增长,沪外人也尝到上海味道。线上线下,沪里沪外,拼多多在消费者和品牌之间架起双向奔赴的桥梁。

过去,人们说河南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现在,或许可以说,拼多多什么样,中国最广泛的群体就是什么样,因为它是中国最分散的生产与最分散、最多样化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而未来,某种程度上,上海什么样,中国可能就是什么样。因为上海是中国与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这里既能回望中国百年历史,也能畅想新理念、新科技、新潮流交融的未来世界。今天上海流行一种很新的“拼多多”,中国广袤的“沪外”之地又何尝不在流行“拼多多”文化,它活跃在用户的每一笔拼多多订单里。而这一切终将成为这个时代生动的注脚。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