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长三角地区涌现了不少实力强劲的城市,去年已经有九座城市成功加入“万亿 GDP 俱乐部”。现在,温州作为一座希望跻身其中的城市,正在全力以赴。尽管温州曾是一个明星城市,但由于转型升级的步伐滞后,它正被周围城市快步追赶,正站在“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
最近,温州市发布了《温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加速形成全国新能源产业的中心和示范城市。根据目标,到 2027 年,温州的新能源领域产业产值要达到 3500 亿元,而规上工业增加值也要实现 460 亿元的突破。
可见,温州意识到自己需要找到新的产业风口来实现转型和突围,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常州这座此前借助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城市。常州一度面临沉寂,但在动力电池产业的推引下,迎来了新的机遇,成功进入万亿俱乐部,成为全国第 25 座 GDP 突破万亿的城市。
温州与常州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曾依赖家族企业发展,现今也都是民营经济活力的代表。而现在,常州已经凭借巨大的动力电池产业收获了成功,温州则期望通过新能源产业实现同样的目标。
在今年初,温州就声明要争取在生产总值上突破万亿,更希望常住人口也达到千万这个“双万”目标。但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激烈,参与的城市众多,温州是否能借此机会逆风翻盘呢?
在全国 GDP 三十强城市中,除了 26 个已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外,温州、徐州、唐山和大连被视为“准万亿”城市。徐州和温州的目标均是 2025 年达到万亿 GDP,而温州在 2023 年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 8730.6 亿元,尽管突破万亿不是不可能,但面对同样竞争的城市,情况却不那么乐观。
2023 年,徐州的 GDP 已达 8900.44 亿元,增速达 7.1%,无疑更具竞争力。绍兴、扬州及盐城等长三角城市同样制定了相关计划,力求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万亿目标。
温州作为曾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尽管四十年来经济总量翻了 412 倍,但近年来“温州模式”的光环逐渐消退,城市在全国的存在感也逐渐减弱,尤其与浙江省“第二城”宁波相比,其 GDP 的占比已从 2010 年的 13.3% 降至 2023 年的 10.6%。如今天洛无奈分出了很多省内的竞争对手,温州迫切需要寻找新增长点。
一个显著的信号是,在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及应用示范城市。地方发改委的相关负责人提到,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温州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
温州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风电资源的富集地,温州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潮汐能资源。同时,传统的电气产业和汽车配件产业同样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支撑,这里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如何把握住这个风口?根据公开的报道资料,在明确发展新能源目标的 2022 年,温州已经签署了近 40 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已超过 2200 亿元。从那时起,新能源产业的目标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
伴随着《促进温州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市政府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推动。一系列措施将温州的新能源产业迅速推上了发展快车道。未来,温州希望在截至 2027 年达到 10GW 风电整机、100GW 储能电池和 20GW 光伏电池的生产能力,并实现产业产值达到 3500 亿元。
不过,竞争也很激烈。浙江省内的多个城市都在争相进入新能源市场,而产业聚集度往往能客观反映城市的潜力和竞争力。根据《2023 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温州在全国排名中有所下降,显示出其新能源企业实力亟待增强。
回顾常州的成功路径,它在最初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时便做得尤为明确,而今天,常州在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上名列前茅,依赖着强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常州的逆袭,源于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光环,而温州则尚需借鉴这一成功经验,为自己的发展路径继续铺路。
新一轮的竞争已然开启,温州在这条路上是否能创造历史和奇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