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企业家热衷行为艺术的背后逻辑

5次阅读

共计 8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荣耀的新品发布会上,荣耀 CEO 赵明以两度摔手机的方式展示了新款折叠屏手机的防摔性能。这一举动吸引了超过 2000 万观众的目光。其实,这并非赵明首次进行类似表演,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已多次通过摔手机来彰显产品的耐用性。

类似的商业行为艺术在中国企业界屡见不鲜。例如,金蝶 CEO 徐少春自 2014 年起,每年都会通过砸毁某种象征物来宣布新产品或新战略。而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也在公开场合摔过自家品牌的手机,以此表达对其产品质量的信心。小米创始人雷军同样曾在早期用摔手机的方式回击外界质疑。

行为艺术的目的

这些行为艺术不仅是为了吸引外界注意,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多重考量。一方面,这类活动可以激励内部团队,强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

以徐少春为例,他每年的‘砸’行动不仅宣告了公司在技术上的突破,也让外界看到了金蝶对于自主创新的决心。而张瑞敏早年砸冰箱的故事,则成为了海尔重视产品质量的经典案例。此外,像蒋和平那样通过极端方式展示产品特性的做法,虽然看似冒险,却能迅速引起公众关注。

行为艺术的优势与局限

尽管此类行为能够短期内达到轰动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们的效果有限。例如,虽然赵明摔手机成功吸引了大量目光,但并不能保证消费者会因此购买荣耀的产品。相反,一些失败的尝试反而可能损害品牌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艺术更多出现在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之中。相较于西方企业倾向于依靠制度建设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中国企业往往更加依赖个人魅力和感召力。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纯依赖行为艺术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未来的趋势

尽管当前此类行为仍然较为常见,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未来企业更需要依靠扎实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来赢得竞争。这意味着,那些希望通过制度建设而非短期炒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家热衷于使用行为艺术作为营销工具的现象值得深思。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特定时期内帮助企业获得关注,但从整体上看,构建稳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