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米磊:抓住中国科技腾飞三次机遇的策略

4次阅读

共计 262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1 年,国内监管动作频繁,在中美科技博弈和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硬科技的黄金时代渐近。“半导体国产替代”“新能源革命”“智能制造”等备受关注。中国经济正换“锚”,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与制造业,为硬科技和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支持。米磊作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早有感悟,他多次表示资本与科技结合能助力经济增长繁荣。

30 岁的“孤勇者”:“发现”使命,投身硬科技

2010 年米磊提出“硬科技”概念时无人问津,当时市场热衷“独角兽”,社会资本看不懂硬科技且嫌回报周期长。但米磊坚信“硬科技改变世界”,在中科院西光所支持下,2013 年专注投资硬科技的中科创星成立。他投身硬科技,是对科学“第一性原理”的实践,受中科院“科技报国”熏陶,意识到结合特长、兴趣与社会需求的意义。他还把握历史、洞察趋势,认为三浪叠加使硬科技成为历史性决定力量。第一波是以 60 年为周期的科技革命,第四轮科技革命将是光 +AI 推动的智能化革命;第二波是中国每 30 – 40 年经济发展周期转变,“工程师红利、科学家红利”助推升级;第三波是全球大国 100 年崛起周期,中国有创新协同网络和众多硬科技冠军企业。这三波浪潮带来三个转折点,最终指向硬科技。2021 年硬科技“火了”,米磊表示把赛道做火是好事,中科创星有优势,坚持“三不变”投资原则和“不挣快钱”理念,将资本引入硬科技“洼地”。

“硬价值”投资:不要盯着六便士,而要抬头看月亮

对米磊来说,投资如“不要盯着地上的六便士,而要仰望头顶的月亮”。在中科创星,他常说要用指数思维思考,“耐心资本”“长期主义”“社会价值”“知识价值”是他的工作原则。他认为长期主义是将国家和社会长期福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投资终极目标并为之努力,实现上层系统价值最大化。这与互联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等潮流相悖。2021 年中科创星围绕硬科技八大领域深耕,投资 58 个项目,再融资项目达 96 个。从投资领域看,光电芯片领域项目占比 27%,智能制造领域占比 21% 等;从融资领域看,光电芯片领域项目占比 49%,智能制造领域占比 10.4% 等。米磊和中科创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三不变”投资原则,专注才能不被环境左右,凭借专业创造价值。

以“爱”之名:同频共振,让科学家成为 yyds

科技创新活跃,科学家迎来技术造富红利时代,越来越多科学家投身创业。科学家创业受追捧,因其具备优秀特质,硬科技需长期投入形成高精尖原创技术,创业者要有优秀智识、使命感和坚韧性。米磊认为投资机构要与科学家做朋友,用科学家语言体系交流,投资前聊技术和对技术的判断理解,不能只问挣钱,要理解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抱负。比如中科创星被投企业本源量子创始人郭国平表示要为中国造出自主可用的量子计算机。投资人要与科学家认知同频共振,理解他们需求,这是投资艺术。2021 年中科院系企业获投情况显示,中科创星身影频现。此外,投资人要为科学家赋能,中科创星深谙科研工作者创业需求,在硬科技领域扶持大量科技工作者创业,做投后管理工作,帮助招聘、法务、财务等,设立硬科技创业营培养 CEO 能力,协助科研院所和高校做科技成果转化,陪伴 100 多个科学家创业团队成长。这些科学家帮助中国企业积累技术走向全球,中国企业前途无量。

打造硬科技热带雨林,孵化产业新物种

资本市场风向转变靠“有为政府”精准调控,2012 年中央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 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战略意义重大,产业闭环需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解决,否则会受制于人。米磊和中科创星寻找投资具有“硬科技冠军”潜力的企业。2021 年 9 月 25 日孟晚舟回国,米磊认为这代表中国科技强势崛起,中美科技博弈进入相持期,中国在部分领域与美国并跑。他有底气是因为在投资实践和被投企业中看到“中国一定赢”趋势。比如光电芯片赛道,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国际水平国产芯片,陕西源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实现相关芯片量产并发布解决方案;新能源赛道,中科海钠拥有多项钠离子电池核心发明专利,产品布局完整;信息技术领域,曦智科技是全球首家光子 AI 芯片企业,光子芯片处理准确率接近商用化,完成大规模矩阵乘法时间是先进电子芯片的 1 /100 以内;本源量子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量子计算机研发的企业,多项技术自主研发成为独角兽。中科创星的被投企业不少入围“专精特新”名单,如航天民芯、驭势科技等获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投后赋能:软硬兼施,横纵融合

资本市场重视投后业务,不同投资机构“投后赋能”差异化价值凸显。36 氪创投研究院调研显示,近 70 家头部与中腰部机构中,仅 23.81% 的机构投后赋能由投资团队整体负责,超 70% 成立专职投后团队,包括 60.67% 的投资投后联动赋能模式与 10% 的投后独立运营模式。中科创星自 2014 年启动投后服务,以成就硬科技冠军企业为目标,进行了三次“变革”。第一阶段从创业培训服务开始,助力创业者从“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第二阶段体系化发展投后服务能力,设立多项增值服务;第三阶段设立科服板块,强调系统化、产品化、专业化路线,整建制 60 人的全职投后团队,投资 / 投后比 1:2 以上,转型 To B 服务全面升级。中科创星建立了五大板块,包括投行服务、品牌服务、政策服务、培训服务和赋能板块。除“软”服务,还在设备、基础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共建光子产业发展集群,打造洁净厂房,采购仪器设备,配套光电集成芯片基金,孵化几十家光电芯片企业。为提升投后专业能力,中科创星做了“一横一纵的融合”。横向形成“硬科技创业方法论”,提前指导科学家预防经营发展问题;纵向深扎硬科技垂直行业,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挑战,为龙头公司提供技术侧供给。中科创星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创业生态,提供投资、孵化及融资解决方案,投后赋能将与投前更靠近。

上一层系统思考:创新、发展与全局利益

杰夫·贝佐斯说过,未来十年不变的东西比变化的更重要,战略应建立在不变事物上。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科技崛起带来的制造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美国世界领导地位构成挑战。过去 40 年中国科技发展,如今要努力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型强国,这是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在“换锚”“升级”背景下,各方涌向硬科技,这对国家、产业、投资人和从业者是好事。站在 2021 年关键节点,企业应将“创新与发展”纳入社会“全局利益”考量,米磊认为凡是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都是国家鼓励的,硬科技繁荣能让中国更有竞争力,投资硬科技就是相信中国一定赢。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