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市转型新探索:苏州为何加入“演唱会经济”竞争

5次阅读

共计 12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被誉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近日推出一项重磅政策——对每场次观众规模达到 5 万人次的演唱会或音乐会,给予每人次 15 元的奖励,旨在吸引更多明星来此举办演出。

此举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像苏州这般直接用财政资金扶持演唱会的城市实属罕见。与此同时,其他制造业重镇如东莞、无锡、常州等,早已将电竞、音乐等新兴产业作为城市名片加以推广。

演唱会的经济魔力

以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为例,这场跨越全球的音乐盛宴至今已带来超过 50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平均每位观众为此花费约 1300 美元,涵盖门票、服装、住宿、餐饮等方方面面。如此强大的消费拉动力,甚至催生了学术界的‘斯威夫特经济学’。

在国内,类似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例如,Kanye West 在海口举办的专辑试听会吸引了近四万名观众,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外地,仅门票收入就突破 5000 万元。除了直接收益,演出还能显著带动周边产业,如交通、住宿、餐饮和旅游等。

目前,国内举办演出活动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及部分强二线城市,它们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资源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类则是三四线城市乃至县级市,尽管体量较小,但因基数低,每次活动的经济放大效应更为显著。

制造业大市的文旅新尝试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大市开始涉足演出经济领域。例如,东莞在国庆期间举办了草莓音乐节,吸引了近五万名乐迷到场,直接带动相关行业消费约 1.6 亿元,并吸引游客总数达到 654 万人次。同样,常州凭借强大的音乐节市场表现,成为全国大型音乐节票房冠军,被当地媒体誉为继新能源之后的新城市名片。

相比之下,苏州似乎起步较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苏州缺乏发展文旅消费的潜力。实际上,苏州早在 2022 年便出台了多项政策,明确将体验消费、新型零售、数字文化、电竞动漫等多个领域纳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并非简单追求文旅热度,而是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指出,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尤其需要强化服务业功能,为制造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从消费到生产的全新视角

传统观念往往将消费视为纯粹的消耗行为,但实际上,消费同样具备生产属性。特别是在后工业时代,随着服务业的兴起,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物质产出,而是转向更加复杂的服务场景和体验。

比如,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创园区不仅能吸引游客,更能激发创意火花,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合作契机。因此,苏州的政策不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收益,更希望借此塑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文化的吸引力与留人之道

回顾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即使是一个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也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来提升软实力。上世纪末,新加坡因缺乏文化底蕴而遭遇外资流失的问题,最终决定将文化艺术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新加坡的经验表明,通过举办高水平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还能增强本地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苏州此次拿出真金白银吸引演唱会落地,显然也是出于类似考量。

从长远来看,苏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苏州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吸引更多高规格的演出和赛事,进而形成全国性的青年文化聚集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