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3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德企云集的太仓:为何独树一帜?
2023 年 6 月 20 日,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柏林举行,太仓成为四个受邀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一个面积只有 809.93 平方公里、人口约 80 万的小县城,竟聚集了近 500 家德国企业,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近十个百分点,涵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及工业母机等创新产业集群,年工业产值超过 600 亿元,总投资超过 60 亿元人民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拥有 60 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堪称中国的“德企之乡”。
前中国驻德国大使曾评价,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甚至高于中国本土。很多德国企业的第一印象是先了解太仓,再认识苏州,最终才知道两者都是江苏的一部分。德国中心在中国仅设立北京、上海和太仓三个城市,也凸显了太仓对德国企业的重要性。
缘起 1993:太仓与德企的三十一年深情
德国企业和太仓的故事始于 1993 年,当时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克恩 - 里伯斯的董事长斯坦姆博士到访中国。那时正值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美国大众汽车在上海设厂。斯坦姆希望选择一个既靠近上海、交通便利、又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劳动力素质高的投资地,太仓脱颖而出。
斯坦姆当年就租赁了 400 平方米的小厂房,聘用了 6 名员工,这标志着太仓德企合作的起点。随着斯坦姆博士的积极推荐,越来越多德国企业踏足太仓,形成了早期德企集聚的基础。到 2000 年左右,太仓已有十余家德国企业,主要因斯坦姆的引领而至。
随着中国加入 WTO,太仓吸引德企的速度不断加快:2007 年达 100 家、2013 年 200 家、2018 年 300 家,到 2021 年德企数目接近 400 家。目前,太仓德企接近 500 家,投资额达 60 亿美元,年产值超 600 亿元,创造了占太仓 GDP 8% 的产值,土地利用还不到总面积的 0.25%。
偶然中的必然:地利与人和成就“德企之乡”
太仓的成功并非单纯的政府规划,更是一种市场化的自发聚集。首家德企克恩 - 里伯斯的落地充满偶然。1993 年,斯坦姆博士被太仓的水杉林景致所吸引,仿佛置身德国黑森林,感觉“回家”的温暖,这成为选择太仓的重要原因。
不可忽视的是,太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德企布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距离上海市中心仅 50 公里,乘坐沪苏通铁路半小时可到上海虹桥,便捷的交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太仓港作为长江最大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多年位居江苏第一,拥有 38.8 公里的黄金岸线,国际运输极为便利。
如今,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有六家落户太仓,德国二十强家族企业中也有八家投资于此。德企亩均产值高达 1400 万元,供应链优势突出:建一辆汽车,70% 的零部件都能在太仓找到,显示出强大的本地产业配套能力。
实现德企扎根:政策扶持与高效服务
除了地理优势,太仓政府的全力支持与优质服务是重要推动力。20 多年前,太仓就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摒弃劳动密集型项目。当地政府曾表示,“太仓要招的是喝星巴克的员工,而不是吃盒饭的工人”,彰显对人才和产业质量的重视。
政府针对德企需求,提供快速投产、便捷服务。例如,联合汽车电子只用 10 个月即建成 3.4 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迅速投产。疫情期间,太仓通过“货运码”体系保障供应链畅通,实现工厂无阻复工,极大增强了德企信心。
多个德企在太仓实现产值由数百万到突破亿元的高速增长,90% 以上早期德企实现增资扩产。政府强调服务型职能,贯彻“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满足德国企业对尊重和隐私的需求。太仓更将好营商环境扩展到生活领域,涵盖教育、医疗,甚至餐饮住宿,越来越多德国人将这里视为宜居之地。
在德国文化氛围的推动下,太仓出现了集德国风情于一街的“罗滕堡风情街”,德国冠名的酒店等设施也日渐丰富。2022 年 12 月,“太仓日”活动在慕尼黑吸引 200 多人参会,130 亿元意向投资签约,彰显中德深度合作的强大吸引力。
人才培育:双元制教育的引入与创新
德企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员工素质要求高。2001 年,太仓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造中国首个与德国同步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此模式结合职业学校授课和企业实践培训,培养具备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更重要的是,太仓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学生可通过“双元制”路径获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位。依托本地德企、院校及德国多个专业机构,太仓建立了十余个培训基地,累计培训万余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不仅为企业输送人才,也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太仓规划建设占地 32 万平方米的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产业园,搭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产业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双元制教育被视为德国制造强国的“秘密武器”,太仓的发展经验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畅通沟通:促进德企与政府良性互动
太仓德企虽庞大但紧密联络。1995 年,德企自发聚会交流,2006 年成立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TRT),成为德企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TRT 促进企业间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会员超 120 家,95% 以上为德企。
通过 TRT,许多政策得以优化,例如鼓励外资利润再投资的优惠政策,就源于政府与德企的合作探讨,达成多方共赢,促进企业和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
持续创新:太仓迈向产业升级和城市综合发展
太仓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积极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培养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许多德企自觉融入本地创新链和产业链,例如埃马克机械升级设立技术中心,通快集团布局高端科技部件,欧托凯勃拓展新能源汽车领域,舍弗勒进军航空航天。
政府强调规划引导,将对德合作拓展至教育、文化、科技、环保等多方面,打造深层次、多领域的双向融合合作格局,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总结:真诚与务实成就太仓奇迹
正如德国谚语所说,“人和人要相逢”,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太仓与德企的合作始于一份简单的信任,也见证了双方多年的合作共赢。政府为企业着想,与企业实事求是、真诚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太仓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样板:用心服务企业,尊重企业需求,促进本土与外企深度融合。这样的务实精神,值得更多地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