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燃油车时代,汽车制造业赋予了一些城市显著的工业名片,如广州、上海、重庆等。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各城市纷纷寻求弯道超车的机会,一场全新的城市竞争悄然拉开帷幕。
2024 年,深圳以 293.53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荣登全国榜首。根据《豹变》的统计数据,深圳已连续两年稳居新能源汽车产量头把交椅。紧随其后,合肥凭借 135 万辆的产量,成功超越上海、西安,跃居第二。
深圳:比亚迪的主场
深圳之所以能问鼎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离不开比亚迪的强劲表现。比亚迪总部设在深圳,拥有两大核心工厂——坪山工厂和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后者正快速扩张,其中二期西地块已实现双班生产,年产量超过 25 万辆。
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深圳的汽车产量,也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过去几年,西安、长沙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也曾名列前茅,但它们的快速增长往往依赖比亚迪的产能转移。例如,西安 2023 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因比亚迪产能分流而有所下滑。
合肥:黑马逆袭之路
合肥的崛起堪称奇迹。2024 年,合肥以 135 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跃居全国第二,而这一切离不开比亚迪的贡献。比亚迪合肥工厂的年产量达到 95 万辆,占全市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七成。该工厂三期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 132 万辆,年产值接近 2000 亿元。
合肥不仅吸引了比亚迪,还成功引入蔚来、长安汽车、大众等知名企业。目前,合肥已聚集 500 多家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未来竞争格局
尽管深圳和合肥表现抢眼,但其他城市并未停下追赶的步伐。例如,长沙在广汽埃安的助力下,产量稳步攀升。而上海虽然受到特斯拉产能下降的影响,但其传统汽车制造优势依然不可忽视。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2025 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技术,将智驾普及至 10 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可能对市场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竞争远未结束,各城市间的博弈仍在继续。谁能在这场竞赛中脱颖而出,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