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成都:为何说‘少必入川’?

5次阅读

共计 12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5 年,全球投资者将重新审视中国市场。随着一些企业和作品火爆出圈,中国企业凭借品质与价格优势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在中国城市版图上,一种“重估叙事”正在展开,两座重要中心城市缓解了一线城市的“创新压力”,印证了“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的逻辑。如今,创新并非特定主体的专利,企业和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在招揽人才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重新审视成都的成长路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探讨其如何打破“少不入川”的刻板印象,让“少必入川”成为新潮流,并用创新成果书写新故事,很有必要。

影坛“吒儿”背后的成都文创魅力

重估成都,绕不开影坛的百亿大男主“吒儿”。作为中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电影,《哪吒》系列电影幕后主创多个环节都有成都身影,被打上了“成都造”标签。除了导演饺子的个人因素,成都的氛围至关重要。早在饺子“弃医从文”前,成都就是文化产业重镇,上世纪 90 年代就吸引了一批“敢想敢做”的年轻人。进入 21 世纪,成都布局文创产业,开拓细分赛道,从“性价比吸引”走向“号召力驱动”,产业标签渐强。比如育碧游戏成都分公司,最初看重成都在创意领域本地人才供给的性价比优势,如今在《哪吒》主创眼中,成都的包容性与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灵感,产业生态让技术落地成为可能,产业链完整度高,难怪搞文创的人都想来“打堆堆”。

成都的“硬核”产业实力

从深厚底蕴中走来的成都,“擅文”似乎在情理之中,那它有没有“硬核”的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单看航空工业,歼 -10、歼 -20 等系列战机以及 C919、ARJ21 等民用机的机头都出自成都。航空航天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需求大、要求高。成都虽没有专业航空系高校“坐镇”,却一直站位前列,关键在于抓住了机遇。成都作为四川省会,是国家三线建设投资重点地区,建立起现代工业发展基础,包括以 132 厂、420 厂为代表的国家航空工业中心,吸引了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累了大量人才。如今,“蜀道通”后,“决胜在空中”对成都和四川仍有很强解释力。去年底相关会议在成都举行,若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突破,成都将再次“腾飞”。此外,全球医药巨头在创新药“资本寒冬”中,用“真金白银”认证了“成都造”分子的分量。如百利天恒与跨国制药巨头达成高额合作协议,多家成都药企通过创新成果“出海”,把“成都”送上全球创新药“牌桌”。

成都的创新故事与人才发展

在成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梁文锋和他的团队研发出“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百利天恒从仿制药起家到研发出“First-in-class”药物分子并取得巨大成功。以可可豆创作团队为例,从几十人发展到 200 多人,大量年轻创作者选择成都。目前,成都人才政策体系更新到 3.0 版本,全市人才总量居全国第 4,丰厚的高校资源为进一步做深“人才池”提供了巨大空间。今年 1 月,成都在大湾区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希望吸引相关企业家将成都列为企业发展“优先项”。成都深知“滋养”的重要性,未来可借鉴“创造力城市”发展模式,吸引多领域产业人才,用创新成果“跳出西部”、立于潮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