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纷纷退出消费赛道,行业陷入观望

10次阅读

共计 183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一波资本“逃离”消费行业的趋势逐渐显现。早些时候,很多 VC 机构还在为咖啡、餐饮、烘焙等线下消费赛道疯狂下注,涌现出墨茉点心局、虎头局、鲍师傅、Manner 等“一线明星”项目,估值一天一个样,融资金额也是水涨船高。刚成立一年的墨茉点心局,估值就直接冲到了 20 亿元,单店估值超过 1 亿元;而咖啡品牌如 Manner,几个月时间内估值翻倍,达到了 20 亿美元。其他如和府捞面、遇见小面、陈香贵等,也都在资本的热捧下涨声不断。这场由“明星项目”带动的资本盛宴,让许多创业者纷纷高价“坐地起价”,希望在这波热潮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事实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高估值带来的泡沫日益膨胀,早已透支了赛道与企业的真实增长潜力。投资人开始担心,许多企业的估值超出了合理范围,甚至出现了数据造假、刷单的情况。例如,一些低度酒项目的客单价被虚构到几千元,与市场正常水平相差甚远。这些“虚高”的估值,虽然在短期内让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能赚到一笔,但未来的业绩能不能兑现,就成了大问号。

消费投资的冷热变迁

实际上,这一轮线下消费的投融资热,不仅是泡沫,也是对前期线上新消费品牌成功经验的追逐。去年,像完美日记、泡泡玛特、元气森林等品牌借助线上流量快速扩张,获得大量融资,市值一度飙升。然而,随着流量红利的逐渐递减,许多企业开始遇到“增长瓶颈”。营销成本不断攀升,获客难度变大,营收增长乏力,市值也逐步回落。这些变化让一级市场的投资决策变得更加谨慎,一些基金开始选择暂时“搁置”,等待市场验证。

陈兮兮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不少投资人,像以前看互联网一样,转而关注线下消费。他们在观望,等待赛道的‘天花板’和‘底板’逐渐清晰。”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为了争夺流量,各大巨头投入大量资源,最终实现变现。而在流量红利减退后,线上获客成本明显升高,留住用户变得更加困难。相反,线下餐饮、咖啡店等,凭借资源和门店的布局,逐渐成为资本的新宠。”

不过,线下消费是否真有“红利”空间,依然是个悬念。投资人们普遍认为,市场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一些占据行业前列的企业已经拿到大笔融资,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有效使用资金,推动业绩增长,最终实现投资回报。此轮投资热潮,或许只是“试水期”,未来能否持续还要看行业的成长性与资本的退出策略。

投向“泡沫”的背后:资本过剩

分析这些高估值项目的根源,不能不提经济大环境。自 2020 年以来,全球央行放水宽松,资金大幅充裕,许多头部基金通过低成本融资,纷纷加大投入。互联网企业的上市,也让许多 LP(有限合伙人)获得高收益,更加信心满满。数据显示,红杉、高瓴、凯辉、源码等一线机构,陆续融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人民币,用于布局新赛道。这种“超募”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压力,也让一些中小基金望尘莫及。

与此同时,资金的充裕,使得许多机构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低买高卖”策略,而是愿意以未来几年预期的收入作为估值标准。这极大提高了新兴项目的融资热度,也带来了估值的“天花板”不断被抬高的局面。创业者因此变得更有底气,即使产品尚不成熟,也敢报出天价估值。结果是,整个行业的估值体系被极大地扭曲,人们对于“泡沫”与“理性”的界限开始模糊。

不少项目方为了撑起估值,出现了刷单、数据造假的情况。例如,一些酒水项目的客单价被虚拟到几千元,而市场实际水平仅为百元左右。这不仅误导投资人,也对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冲击。投资人慢慢变得警惕:高估值背后其实藏着巨大风险,未来的增长能否兑现,仍是个未知数。

行业的两极分化与未来出路

资本的“火热”带来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头部企业借助资本实力迅速扩张,占据行业高地;另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在资本泡沫中被挤压,难以突围。大资金的涌入,让一些原本普通的项目也获得了“超额”的融资,但如果没有稳定盈利、核心竞争力,最后很可能成为“泡沫的牺牲品”。

另一方面,部分投资机构开始反思,传统的消费赛道是否还能持续盈利。许多机构或开始转向更有壁垒、潜力更大的行业,如医疗、轻医美、虚拟偶像、元宇宙等,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吴瑞也已开始关注家居和出海项目,他认为:“这些行业的增长潜力虽然各异,但相较于当前的消费热潮,它们或许更具未来价值。”

总结来看,消费行业的繁荣期似乎到了一个拐点。高估值和泡沫的隐患不断暴露,资本逐渐理性回归。未来,行业仍需等待市场的“时间验证”,而投资者和创业者也必须更理性看待增长和估值,寻找到真正具有持续竞争力的赛道和项目,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