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十几年前,身上挂一大把钥匙和 BB 机是炫耀的标志,现在这已经成了过去。如今的年轻人基本上不用钥匙,因为智能门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根据《2021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的智能门锁生产总量达到 1800 万套,同比增长了 50%;整体销售量则为 1300 万套,同比增长 62%。而预计 2022 年中国的智能门锁生产和销售量将分别达到 2400 万和 1900 万套。
这样的消费增长也催生了行业的发展。从 2017 年到 2021 年,我国智能门锁相关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分别为 646 家、1364 家、1421 家、772 家和 308 家。
今年 3 月,已经进入智能门锁行业近十年的凯迪仕获得 6 亿元 C 轮融资,而几个月前,其竞争者云丁科技也完成了 F 轮融资,各大投资方纷纷入驻,显示出这一市场的火热。然而,在这一片热烈的市场背后,消费者的体验却是参差不齐,问题频发。
尽管智能门锁解决了钥匙的随身携带焦虑,但带来的新问题同样不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随意一查“智能门锁”就能看到 600 多条投诉,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抱怨居多。例如,一些消费者反映飞利浦智能门锁会无故开启,小米门锁则因锁体缺陷无法使用指纹解锁,还有人抱怨其智能门锁无法连接 Wifi。虽然这些产品号称比传统门锁更安全、更便捷,但常常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让用户无奈。
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在于它结合了高强度的物理结构和电子科技,这种双向互动让门锁与用户之间形成了新的联系。然而,一旦出现问题,比如电池没电或指纹识别故障,业主可能就会被锁在门外。在小红书上,也有用户分享过被锁在外的经历,一位用户因为三星电子锁无法打开,不得不请锁匠,最后花费惨重。
据统计,2021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抽查显示,电子锁的不合格率达 34.1%。以 1800 万部的生产量计算,不合格数量接近 600 万。虽然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影响用户,但智能门锁的质量问题需引起重视。
售后服务的问题同样严重。在黑猫平台上,消费者对企业售后投诉的比例高达 50%。诸如价格降得很快、质保条款不履行、售后难以联系等问题屡见不鲜。即便是知名企业如凯迪仕,也难逃消费者的投诉。去年,有消费者因锁具的问题在节目中爆料凯迪仕,一时之间引起大幅关注。
尽管销售成绩良好,凯迪仕的售后问题却似乎一直未见改善。早在 2019 年,合作协会就检验出其多款智能门锁存在安全隐患。这不仅影响品牌形象,对消费者信任也造成了打击。
在整个智能门锁行业中,消费者的认知度和需求显然还未得到真正普及。在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中,近 65% 的受访者在考虑更换防盗门或门锁时会关注智能门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单独换锁。这说明,尽管市场潜力巨大,智能门锁的接受度仍有限。
智能门锁的市场上,B 端客户如高端楼盘、酒店等依旧占据着大份额,而 C 端市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幅。出现在 2021 年的“千锁大战”后,行业并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头部品牌,各大企业在市场中持续竞争。
现阶段,智能门锁行业有三类主要参与者:一是传统锁具品牌,二是具备资金和技术的互联网企业,三是家用电器行业的跨界者。各方在市场中的混战,不免带来了较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智能门锁大多依赖代工,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监管力度不足。一些企业甚至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这都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控制。
根据精准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一款售价为 2000 元的智能门锁,其成本大约只有 1000 元,而其中五金件占比达 50%。行业的竞争加剧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成本有下降空间,低价的竞争开始愈演愈烈。2022 年初,智能门锁价格跳水,不少产品已低于千元。数据显示,低于 1000 元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
这种价格战一方面助力了智能门锁的普及,但另一方面也潜藏着质量危机。业内人士指出,低价产品的涌入可能导致部分不法企业推出假冒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投诉和麻烦。
总体来看,智能门锁行业作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门槛产品,其技术壁垒较低,虽然市场庞大,但在服务和质量上还有待提高。未来,企业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稳步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