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4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历史重演:绿色投资的兴衰起伏
绿色投资在过去十多年经历过一波又一波的起伏。曾经在“碳中和”概念热潮下,各大投资机构砸下重金,年投资额高达数千亿美元,然而大部分资金最终未能带来理想回报,甚至被戏称为“交学费”。
20 年前,硅谷的顶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KPCB)曾因为押注清洁能源技术深陷困境。当时这家基金把大量精力从互联网转向能源技术,投资了 54 家清洁技术公司,投入资金超过 6 亿美元。然而,这些投资普遍未能获得理想回报,典型案例包括电动车制造商 Fisker Automotive 和燃料电池企业 Bloom Energy,后者从获投到上市历时逾 16 年,投资回报受限。
投资泡沫的教训
彼得·蒂尔曾坦言避免了清洁技术泡沫的冲击。他指出,2005 至 2008 年间清洁技术领域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却难以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随后这波热潮迅速退去。彼得·蒂尔的观点也反映了许多投资人对这段时期清洁能源投资的一致看法。
在中国,名川资本创始合伙人也回忆起 2010 年清洁能源投资泡沫的切肤之痛。2010 年被戏称为中国“低碳政策年”,当年全球投资可再生能源金额暴增至 2110 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长尤为迅猛,绿色投资额达到 544 亿美元。而最终这波大量涌入市场的资金多数未能实现预期收益。
错失时机与市场挑战
绿色能源技术的投资往往面临复杂性高、资金需求大、政策依赖强等风险。例如,生物燃料厂建设成本通常超过 1.5 亿美元,而相关技术尚未成熟且对政府补贴依赖严重,缺乏明确商业模式使得风险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一位投资人士总结说,美国的机构更专注于技术争夺,而中国投资者则侧重商业模式探索,但由于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两个市场的投资者当时都错过了良机。
碳中和政策激发新一波热潮
如今,随着“双碳”战略被写入国家工作报告,绿色投资再次成为资本关注焦点。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相继成立百亿级碳中和基金,大举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清洁能源、充电设备等五大热门赛道。
3 月,张磊公开表示绿色转型是未来极具确定性的趋势,5 月高瓴资本透露其碳中和相关投资额已近 500 亿。沈南鹏与远景科技联手打造百亿碳中和基金,并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3060 目标”的关键。IDG 资本同样积极推进太阳能、电动车及储能领域投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注入资本活力。
绿色投资的市场化与前景
早期进入绿色投资领域的机构,如绿动资本,已展现出优良回报,持续年化收益率超过 20%。他们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也注重环境、社会绩效,践行 ESG 理念,实现投资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业内专家认为,绿色经济企业通过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具备更强的未来竞争力。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零碳产业正处于关键节点,随着新技术市场占有率达到临界点,资本正加速向新清洁能源领域流动,推动产业发展。
但也有人提醒,应避免过度依赖政策驱动,必须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谨防新一轮泡沫产生。中国绿色投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投资人来说,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持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结语
绿色投资的历程让人痛定思痛,但当前碳中和战略带来的产业变革与技术进步,为资本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政策与技术的共同推进,绿色投资有望从过去的教训中汲取经验,迈向更加稳健和高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