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9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艾什顿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一概念历经多年发展,逐步演变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物联网产业正在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据 IoT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突破 113 亿,首次超越非物联网连接数。预计到 2025 年,该领域将以 21.8% 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展。与此同时,GSMA 预测,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 2480 亿美元,到 2024 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在这一背景下,众多企业纷纷投身物联网赛道。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涂鸦智能以“TUYA”为股票代码于 2019 年在纽交所上市,迅速成为行业标杆。然而,上市后其股价表现却令人失望,一度跌破发行价的九成。2022 年,涂鸦再次赴港上市,但相关争议仍未平息。
起家史:从边缘切入的创业奇迹
涂鸦智能的创始人兼 CEO 王学集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早年,他与伙伴创立的 PHPWind 曾因降低互联网创业门槛而广受欢迎。2008 年,该公司被阿里巴巴收购,王学集随之加入阿里,负责云计算业务。几年后,他敏锐捕捉到物联网领域的巨大机会,与团队离开阿里,创办了涂鸦智能。
涂鸦智能的商业模式被称为“四件套”,即为中小家电制造商提供低成本模组、技术支持以及销售渠道整合服务。这种策略使其快速赢得市场青睐,特别是在海外市场。通过标准化解决方案,涂鸦帮助大量中小企业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升级,从而打开了销路。
然而,成功背后也隐藏着隐患。涂鸦早期依赖中小客户群体,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类客户对价格敏感度高,导致利润率下降。同时,大客户倾向于自主研发模组,这对涂鸦的业务扩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本面的隐忧
尽管涂鸦在物联网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其财务状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1 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 3 亿美元。即使在上市后,其盈利能力依然薄弱,2022 年第一季度净亏损达到 3730 万美元,同比扩大超一倍。
收入增长乏力是另一大问题。2021 年第二季度,涂鸦营收同比增速高达 118%,但随后逐季放缓,至第四季度仅为 19%。2022 年第一季度,其总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比下滑 2.7%。这主要归因于物联网 PaaS 业务的疲软表现,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七成,但毛利率仅为 42.3%。
相比之下,SaaS 业务展现出更高的增长潜力,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46.7%,达到 575 万美元,毛利率更是高达 75.1%。不过,这部分业务目前仅占总收入的 10% 左右,短期内难以弥补 PaaS 业务的下滑。
竞争加剧与战略抉择
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平台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了亚马逊、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外,国内的阿里云、华为、小米等也加速布局。这些企业不仅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还具备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使得第三方平台如涂鸦面临更大的压力。
面对竞争,涂鸦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例如,支持 Matter 协议以增强跨品牌兼容性,试图在智能家居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其中国背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引发了外界担忧。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涂鸦的产品和服务屡遭质疑,对其国际化进程造成阻碍。
在国内,涂鸦同样受到来自本土企业的挤压。许多大型企业倾向于自建物联网平台,而非依赖第三方服务商。此外,OLA 联盟等国家级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削弱了第三方平台的吸引力。
总体来看,涂鸦智能虽然起步早、成长快,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可行性之间找到最佳路径,将是决定其未来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