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互联网黑产:虚假账号如何冲击数字生态

7次阅读

共计 11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虚假账号引发收购风波

今年 7 月,硅谷大佬马斯克与推特的收购案陷入僵局,理由是推特上的“垃圾账户”数量过多。据他称,被账号虚假或无效的比例或超过 19%,这让他重新考虑是否要以 440 亿美元收购这家社交巨头。尽管有分析师质疑这只是马斯克拒绝高价收购的借口,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账号的真实性确实对平台价值产生巨大影响。

虚假账号背后的产业链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以虚假用户为核心的黑产业应运而生。白帽安全专家燕子透露,日渐盛行的刷单、刷屏、虚假点击等行为,已经形成了总额超千亿元的庞大市场。这些虚假账号通过两大技术路径制造:一是通过真实设备多次重置标识,伪装成多个用户;二是使用虚拟机模拟用户行为,完成下载、注册等任务,从而骗取推广费用。

此外,存在一种成本更高的“任务墙”模式,雇佣兼职人员操作真实设备进行刷量。完成注册后,账号多半处于沉睡状态,成为俗称的“僵尸号”或“水军”。这些账号随后被广泛应用于直播刷礼物、评论操控、电商羊毛党、甚至伪造打车订单等各种造假场景。

水军的多样操作案例

出行行业的虚假订单造假方式尤为令人惊讶。例如某些打车平台为激励司机接单,会先行垫付订单费用,黑产通过制造虚假远程订单让司机接单完成,司机实际并未服务真实乘客,平台却承担了无效损失。此外,部分电商代金券低价销售背后,也存在大量由虚拟机模拟的用户大量领取的情况。

平台对虚假账号的矛盾心理

APP 运营者与水军之间的关系颇具“虐恋”色彩。虽然虚假账号严重扰乱数据生态,损害用户体验,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本追捧压力下,部分平台甚至依赖这些“刷量行为”来制造增长假象。反作弊从业者反映,很多创业 APP 负责人坦言用户数据还未被“刷”起来,根本不讨论数据真实性。

一些成熟平台对反作弊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国内市场对用户数据开放比海外更加保守,且内部安全部门与外部供应商的合作十分复杂,有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合作障碍。即便如此,许多 APP 仍希望通过多维度数据验证,如连续登录天数、用户留存率等方式提高作弊门槛,但这些措施往往会被巧妙规避,甚至影响数据本身的真实性。

追求数据真实才能长远发展

水军们缺乏的正是 真实性,而缺失真实性意味着平台决策数据失真,影响服务质量和商业价值。面对长期作战的“水军”困境,只有坚持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才能实现生态的净化。近期国家相关部门也发布了多项针对网络“僵尸号”和空壳账号的清理措施,推动落实实名注册和增强账号管理。

共同发力才能遏制黑产

互联网行业的清朗环境离不开白帽安全人员、平台运营商以及监管机构的齐心协力。通过技术手段如黑名单机制、敏感行为监测,加上日益严格的实名制和注册流程,加之平台提升反作弊意识,才能有效打击虚假账号的泛滥,为用户和商业生态创造更加健康的环境。

虚假账号和水军的问题虽复杂且根深蒂固,但正视并联合治理,将为数字时代的网络空间带来更多的透明与公平。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