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科技大学能否成为中国的“斯坦福”?

11次阅读

共计 26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经过多年的期待,最近教育部公布了拟同意设置本科高校的名单,福耀科技大学终于出现在其中。毫无疑问,这意味着福耀科技大学将在今年迎来招生的机会。

福耀科技大学的背后是享有传奇色彩的福耀玻璃及其创始人曹德旺,因此这个新大学总是备受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便是它立志“对标斯坦福大学”的大目标。在不久前的福耀集团年会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再次提到这一愿景,并表达了对外界质疑的态度:“100 亿就能办一个斯坦福,”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那为什么非得对标斯坦福?看看全国范围内,中国高校建设正迈入新阶段。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以及福耀科技大学等高水平民办高校相继成立,显示出改革的活力。作为全球顶尖私立大学的代表,斯坦福大学毫无疑问是这个新阶段的“范本”和“天花板”。

斯坦福之所以辉煌,与硅谷的共同成长不可分割。而福耀科技大学所在的福建曾被称为“高教洼地”,当前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亟需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

这样看来,要实现“斯坦福”的梦想,福耀科技大学绝不能单打独斗。

福建的高教短板

高等教育的短板一直以来都是福建发展的痛点。历史上,福建的高校数量少,规模小。以“九五”时期为例,福建每万人中的在校生数量在全国排名仅第 19 位,毛入学率不到 9.3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1%。更糟的是,福建的高校在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面严重失衡,迫切需要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理工科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 2023 年,福建的普通高校数量已经达到了 89 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提升到了 64.3%,超过了全国均值。然而,在沿海经济大省中,福建的高教水平依然显得不足。

若与其他东部省份横向比较,福建高校的数量在这其中排名靠后,仅高于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此外,福建去年是唯一一个新增高校数量为负的省份,这是因为对外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被撤销。

不仅数量不足,质量也未必出众。在 2023 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上,福建仅有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两所学校入围,这在东部省份中名列垫底。而广东则通过“疯狂建高校”的方式,逐渐爬上全国前列。

面对高教短板,福建选择了另一条突围之路。去年 11 月,福建召开了以“加强理工类高校建设”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飏表示,省内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理工类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无缝对接。

在今年的教育部党组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特别强调了要优化招生结构,鼓励高校扩大理工科招生的比例。这显然传递出我国在推动理工科建设方面的决心。

究其原因,王飏也提到,理工类高校和学科与产业的结合较为紧密,是服务新型生产力的重要“先锋”。在福建这样的制造业大省,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因此从理工类高校的创新源头突围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福建省推动了一系列理工类高校的扩建和新建工作。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已成为一种趋势,福建工程学院已经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而闽江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也已纳入“十四五”规划。

福耀的使命与探索

对福建来说,福耀科技大学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高校创新平台。从全国范围来看,福耀科技大学常常与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并称为开拓高校办学“边界”的先锋。西湖大学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就标志着民办高校的全新样本,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是由中国芯片企业韦尔股份创始人出资创建的,已经获得浙江教育厅批准,计划于 2025 年开始招生。

这三所高校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打破了民办高校“从专科起步”的传统,选择了高起点的办学模式,包括采用“公私合办”“基金会办学”的创新,灵感显然借鉴了欧美的顶尖私立高校。这些新生高校将“超一流”作为办学基因,诸如福耀科技大学对标斯坦福,西湖大学则计划在五年内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十五年后媲美加州理工大学。

这些新学校为何如此雄心勃勃?根源在于对“打破常规”的开创性探索。一流大学靠时间积累的师资力量,自然吸引到众多优秀的教师。西湖大学有知名学者担任校长,福耀科技大学的校长也是前海工大的校长。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陈十一校长则在去年 5 月签约引入了 80 名国际顶尖的教学科研负责人,其中 11 位是院士。

根据业内分析,以前的民办院校必须经历逐步升格的过程,强调的是经验和教师的积累。但现如今人才资源的流动性变大,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声誉,快速组建一个成熟团队并从高起点办学也并非不可能。

不仅如此,这些学校还很早就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融入到办学基因中。福耀科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地方产业建立了联系。曹德旺多次提到,他希望通过福耀科技大学,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基础科学,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和技术专业人才。“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时常出现在他对福耀科技大学的描述中。

有教育专家分析,福耀科技大学对标斯坦福,或许是因为其重视“产教融合”,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模式。

促进产教融合,开发“硅谷”价值

高等院校与地方产业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赋能。福耀科技大学的冲击一流,也离不开福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回顾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历程,其壮大与“硅谷”的形成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一些分析认为,正是因为硅谷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网络和产业集聚,才使得斯坦福大学的科技资源得以有效转化,推动其从传统的“农场大学”蜕变为顶级学府。

面对新设立的高校,各地在推进产教融合上显得愈加积极,甚至将其视为重塑地方产业格局的“推手”。2018 年,随着西湖大学的成立,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也开始运作。曾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园在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的带动下,迎来了转型的机会。到 2023 年,紫金港科技城不仅成为省级高新区,还提出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的目标。

高校与产业的互动早已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紫金港科技城与西湖大学园区的整合一直以来都以剑桥大学城和斯坦福大学为标杆,探索一种“高等院校 + 产业园区 = 科学城”的发展路径,旨在将高教、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载体互联互通。

日前发布的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表明,福州正计划打造以大学城和东南(福建)科学城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走廊。福耀科技大学恰好位于福州的大学城内,期待其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节点。然而,专家也提醒,许多高校虽借鉴了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经验,但仅靠地理上的临近并不能确保实现产教研的协同。

再来看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通过成立研究院、与当地企业建立荣誉合作项目,并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实现了与地方产业的良性互动。而创造硅谷并非一朝一夕,对于福耀科技大学而言,更近在眼前的则是福建丰盈的产业经济。如何依托自身的资源以及地方产业的优势,形成产教研深度融合,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