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争相打造“千万人口城市”?

33次阅读

共计 14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关于“千万人口城市”的讨论再次升温。合肥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实有人口已突破千万,达到 1234.4 万。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常住人口”,但同样引发了社会对于城市规模和竞争力的关注。目前,我国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共有 17 个,不少城市都在争夺这个门槛,希望借助人口规模提升影响力和资源配置。

中国千万人口城市的现状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到 2022 年底,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已达 17 个。其中,重庆以超过 3200 万居于第一,成为全国唯一突破 3000 万的城市。上海、北京、成都人口都在 2000 万级别,显示出城市规模的差异与不同的发展阶段。

除了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之外,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也在不断扩大。2022 年,广州常住人口达 1873 万,深圳则有 1766 万,名列第五和第六。这些数字不仅代表城市的规模,也是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区域发展带来的新大城

在 1000 万至 1400 万的人口区间,集合了许多标志性城市如天津、西安、武汉、长沙、郑州,以及苏州、东莞等经济强市。这些城市多为省会或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区位优势,政策推动助力其快速发展。例如,河北的石家庄在 2022 年底,常住人口达 1122 万,保住了增长势头,得到河北省的全力支持,逐渐走出人口负增长的阴影。

以产业为核心动力,东莞的发展也是典范。2021 年,其常住人口首次超千万,为 1085 万,而 20 年前仅 821 亿的 GDP 在 2021 已跃升至近 1.1 万亿。这离不开制造业的繁荣和大量“用工需求”,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提速。

人口红利驱动的西安崛起

以西安为例,近年来的人口增长尤为明显。自 2017 年推出宽松的落户政策以来,西安的人口不断攀升。到 2018 年,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 1000.37 万,成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基础设施也跟上脚步,新建地铁线路,提升火车站容量,优化交通运输网络,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比亚迪在西安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工厂,使得该市 2022 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超越上海,成为行业新宠。人口的增加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繁荣又进一步吸引人口,形成良性循环。

西安未来还制定了更宏伟的目标——到 2035 年,人口目标在 1500-1600 万。这无疑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但也彰显出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人口规模的意义与未来

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专家普遍认为,人口规模的扩大不仅代表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和市场潜力的提升,还能带动税收增长,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前中国管理体制下,国家级中心城市或区域核心城市的认定,人口规模是关键参考指标。越来越多的城市瞄准“千万人口”目标,希望借此焕发新的活力,获得更大发展话语权。

例如,合肥作为“黑马”城市,最新数据已显示实有人口超千。未来几年内,预计合肥会继续扩大,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沈阳也在加紧推动,放宽落户条件,吸引更多人才,谋求突破省域发展瓶颈。城市间的竞赛,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以及各城市对未来增长的共同期许。

总结来看,人口的扩张意味着城市的未来潜力巨大,包括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改善等多个层面。不断突破“千万人口”这一门槛,已成为许多城市追逐的目标,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