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88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繁花》剧终,余韵仍在。有人批评王家卫笔下的 90 年代上海带着民国旧韵,少了草莽生猛与土洋杂糅。但无可否认,它勾起了上海及周边吴语区人的怀旧情,沪语版热度超普通话版便是例证。巧的是,《山海情》《漫长的季节》等现实剧也以 90 年代为背景。90 年代为何成为中国城市分野的关键节点?为何说当下都在其延长线上?
90 年代的上海:从黯淡到繁花
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城市史的里程碑。80 年代的上海,虽 GDP 居首却被部分省份超越,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城市拥挤破败。普通上海人居住狭窄,生活艰辛。好在 80 年代末南方谈话后,市场化改革推进,粮票制度废除,浦东开发恰逢其时。90 年代上海虽受国企下岗潮冲击,但外企、私企兴起,未引发大动荡。2001 年入世及 2010 年世博会让上海重回世界舞台。90 年代上海常住人口大增,那时虽不如现在精致,却烟火气足,有诸多娱乐场所和平替之地,方言节目和沪语影视火爆。
北方城市的兴衰变迁
与上海不同,北方尤其是东北城市在 90 年代走向衰落。建国后东北长期风光,90 年代前全国前 20 大城市南北对半,到 1999 年北方城市数量减少且排名靠后。直辖市格局也从北强南弱变为南北平衡,副省级城市分布同样南多北少。北方内部区域发展有别,西北、中原城市化与全国同步,农民工进城推动城市化,大城市受益拉开差距,沿海城市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部分内陆城市面临企业破产外迁。东北是下岗潮重灾区,国企员工大量下岗,城市经济受冲击,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城市化放缓,大连虽曾耀眼但也“东北化”,东北整体形象蜕变,与《繁花》中的上海形成鲜明对比。
下岗潮下的东北困境
1986 年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拉开国企改革下岗潮序幕。东北作为发源地和重灾区,下岗人数众多。这彻底改变了东北城运。东北曾是计划经济重点建设区域,城市化率曾领先全国。90 年代国企改革和下岗潮重创城市经济,资源枯竭让转型艰难。沈阳等城市排名下降,企业外迁,明星企业也想逃离。东北城市化速度放缓,近年来人口外流,出现逆城市化趋势。大连虽曾辉煌却因非市场驱动而衰落。东北形象从繁华都市变为农村天地,《繁花》难以引发共鸣,只剩痛苦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