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智能清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追觅科技曾经一度凭借高速马达技术占据了领先地位。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强调“要么不做,要么做到第一”,而创始人俞浩更是坚持以“标杆式对手”为目标,不断追求技术突破。追觅的崛起,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行业转型的黄金期、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以及强大的研发团队。这一切都让追觅在 2015 年成功闯入市场,迅速通过模仿戴森的高速马达技术展开竞争。
追觅科技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两个原则:一是普及化,二是技术壁垒,并试图将高速马达技术应用到更多领域。其第一款 10 万转速的高速马达带动了无线吸尘器 V9 的问世,在与戴森产品的对比中取得了较好反响,甚至在电商平台引发了“国产打败戴森”的热议。随之而来的 V11,也凭借高性价比和强大的性能获得市场青睐,被贴上“小戴森”的标签。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对高速马达的依赖逐步减少。吸尘器的性能逐渐达到一个瓶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已远远超出了转速和吸力参数。比如,像佩戴过的实际体验告诉我们,达到 120AW 的吸力就已足够应付日常家务,而达到 150AW 也只是应对大颗粒杂物的极端情况。这也意味着高速马达作为技术“杀手锏”的优势逐渐被边缘化,行业内的差异化竞争向产品带来的用户体验倾斜。
与此同时,追觅在技术和设计方面也暴露出不少短板。网络上大量用户反馈其产品存在续航偏短、噪音偏大、设计缺陷等问题。例如,某些用户反映集尘桶盖子容易损坏,使用过程中手会被压出红印子,甚至感到设备过重,不能长时间使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让品牌口碑受到影响。
更大的问题在于,追觅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得捉襟见肘。公司拥有近 1800 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70%,但非研发部分的人数一共只有不到 600 人。这在制造企业中是不常见的比例。相比之下,戴森和科沃斯的研发团队都远远超过追觅,技术创新能力自然更强。追觅在供应链、生产线、零部件工艺上的滞后,使其难以在竞争中稳步提升用户满意度。虽然其在高速马达和吸力参数上与戴森叫板,但在“细节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明显处于追赶状态。
另外,追觅在创新方面的“标签”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公司一直强调“极客精神”和尖端技术,但实际上,用户更加关注产品的整体体验——如噪音控制、外观设计、操作便捷性和售后服务等。如今,追觅在这些“软指标”上差距明显,而高端技术反而成为其“标签化”的负担。同时,追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很难在“变革性创新”上做出突破。行业内缺乏创新的“杀手锏”,也让追觅陷入了“技术依赖”与“市场重塑”的双重困境。
此外,追觅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虽然雄心勃勃,但实际成效仍待检验。其进军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投入大量资源,甚至成立专门的研究院,试图利用底层技术(如视觉算法、马达)打造更高层级的智能系统。不过,机器人行业对 AI 的依赖远超基本机械技术。例如,未来的机器人需要“感知、思考、行动”,而这远不是高速马达所能解决的。追觅的现有机器人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利数量有限,人才储备不足,距离真正成熟尚有较长的路要走。
追觅曾经的崛起,是行业同质化背景下的“技术追逐”。但如今,技术壁垒逐步被打破,行业进入“拼设计、拼用户体验”的新阶段。未来,追觅只有不断优化产品的整体体验,拓展多元创新,才能走得更远。盲目依赖高速马达作战,可能会让企业陷入“技术幻象”,难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深度变革和创新,才是其突破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