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十年前,创业者在面对投资人的提问时,经常被问到:“如果腾讯也做这个项目,你们怎么办?”那时,投资人还在考虑市场机会和创新潜力,但如今,这种原本充满竞争与合作的局面正被头部机构的崛起所改变。如今,投资行业内的焦点变成了:当“红杉”、“高瓴”这样的大佬也加入同一赛道,其他中小机构又该何去何从?
头部机构的强者越强格局
在中国风险投资领域,红杉与高瓴代表了“行业巨头”的地位。他们不仅拥有庞大的资金实力,还形成了“一级 + 二级 +buyout”的全链条布局,从早期投资到后期收购,几乎掌控了市场的“话语权”。这种趋势让行业逐渐演变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资金、项目、资源都逐步向头部机构集中。其他中小基金很难在募资、投行环节和项目竞争中占据优势,只能逐渐被边缘化。
激烈的项目竞争与“内卷”现象
随着头部机构资本涌入,项目的争夺变得异常激烈。有时不仅是争抢项目,更是拼速度、比规模。“谁先投中,谁占股多”成为常态。头部机构凭借充足的资金和敏锐的观察力,抢占市场先机。比如,一个项目的估值从 1 亿飙升至 2 亿美元,这背后是顶尖机构对赛道的资源倾斜和抢夺力量的比拼。这也导致投资节奏缩短,从过去的以周计算,变成以天计算,行业内的“内卷”现象愈演愈烈。
中小机构的困境与生存之道
大机构的“疯狂”抢夺,让中小基金压力山大。许多从业者都表示,大家不得不“点对点”蹲守项目,搏弈速度和决策力。一家新兴机构的投资人曾披露,为抢一个创业项目,估值直接被推到了 2 亿美元,远远超过市场合理估值。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资金实力,每个项目的早期信息也都逐渐集中在头部机构手中——他们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优先布局,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行业中的优势。对于普通基金来说,时间越紧、节奏越快,生存空间就越小。
募集难题与大机构的资金巻入
资金的不断扩张也带来新的问题:中小基金募资困难,募资总额经常不到 1 亿,而头部机构则“频频超募”。比如,2020 年,红杉中国和高瓴资本等多个巨头都成功募集了百亿规模的基金。超大规模的资金,使得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投资人才成为关键。为了抢占项目,他们不断挖角行业精英,提供高额薪资,希望通过“人海战术”扩大差异化竞争优势。然而,这也带来了新问题——大量人才的加入虽增加了“子弹”,但也可能模糊了专业边界,造成资源浪费。
行业洗牌:白银与黑马的崛起
行业内部出现了分化,白马基金表现或许平平,而那些坚持专业深耕、垂直细分的“黑马”基金,则在特定赛道成功突围。例如,专注消费领域的黑蚁资本,通过长期投入在元气森林、喜茶等知名品牌,建立了行业影响力。再如,专注高端制造、军工行业的丰年资本,凭借深厚的产业资源,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还有专注餐饮行业的番茄资本,以“数据库 + 培训 + 投后管理”为特色,深度绑定行业生态。未来,越是专业、专注的机构越能形成竞争壁垒,成为行业的新星。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巨头逐渐意识到“走平衡”,不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寻求更深层次的专业布局。这也意味着,中小机构如果不能进行垂直或细分,还会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只有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在变化中寻找突破口。
未来展望:行业转型与变革的机遇
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市场格局开始向更为理性与专业的方向演变。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头部机构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而中小基金需要走差异化、专业化的道路。比如,聚焦特定产业链深层次价值的“黑马”基金,以及那些具有行业深度和前瞻性的垂直细分机构,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力量。
也有人指出,未来的成功不在于规模的庞大,而在于专业的深耕。这意味着,行业的成熟期已至,只有真正专注于某一赛道的精英,才能在变革中找到发展空间。那些愿意不断创新、更新自己理念的投资人和机构,将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