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5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共享充电宝行业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价格上涨,从最初的每小时 2 - 3 元攀升至现在的 3 - 4 元,部分热门地点甚至达到 6 -10 元,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
林凡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一个周末的聚餐后,他试图归还充电宝,却因充电桩全满而不得不步行两公里寻找空闲位置,最终耗时一小时,花费 9 元。而更糟糕的情况是,若找不到归还点,用户可能被迫支付高达 99 元的买断费用。
社交媒体上,类似遭遇屡见不鲜。有网友分享,自己因无法及时归还充电宝,被迫购买了 28 只充电宝,总计花费超过 2700 元。此外,充电速度慢、不退押金、乱扣费等问题更是让消费者怨声载道。
行业现状
尽管共享充电宝企业如怪兽、小电等一度实现了盈利,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门槛降低,行业内部的问题逐渐显现。高额的分成费和营销成本使得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加之疫情带来的客流量锐减,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压力。
数据显示,小电科技的年分成费率从 2018 年的 24.2% 升至 2020 年的 38.2%,怪兽充电的入场总成本也从 1.06 亿元增至 3.8 亿元。即便如此,头部企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堪忧。怪兽充电在 2021 年的营收虽达 35.85 亿元,却录得 1.25 亿元的净亏损。
提价策略是否有效
面对困境,企业普遍选择通过提价来缓解成本压力。然而,这种做法并未赢得用户的好评。艾媒咨询 CEO 张毅指出,当前的提价带有一定强制性,用户在急需用电时别无选择,但同时,充电速度并未相应提升,导致用户体验持续恶化。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研究员盘和林认为,虽然涨价能短期内改善利润率,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提价可能会损害品牌形象并流失客户。他建议企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例如借助 APP 流量开展广告推广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
转型探索
为应对挑战,多家企业开始尝试改变经营模式。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逐步转向直营加代理的混合模式,而竹芒科技和美团则完全采用代理模式。这种转变旨在减轻资金负担并分散风险,但具体成效仍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部分企业试图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涉足白酒、口罩、短视频等领域。然而,这些跨界尝试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怪兽充电推出的白酒品牌“开欢”在天猫上的销售表现不佳,月销量仅为个位数。
张毅警告称,若新增业务未能有效解决市场需求,反而可能增加运营成本,拖累整体业绩。
未来展望
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企业需在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之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商业模式以适应变化中的市场环境。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成功将取决于企业在价格策略、技术创新以及多元化布局上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