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重塑就业:创造机遇还是减少岗位?

14次阅读

共计 173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互联网连接的三种时代与价值创造

互联网的核心是 连接 ,这个简单但强大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演变出多种形态,影响着价值创造和就业机会。通过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弱连接时代 中心化连接时代 去中心化连接时代 的不同特征。

第一个故事来自明代作家蒲松龄。作为一个科举失败的落魄书生,他通过听村民讲故事,将其整理为 40 余万字的《聊斋志异》。然而,由于当时信息传播受限,作品主要通过手抄在本地传播,真正获得广泛认可还是发生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在那个连接极其有限的时代,个人的才华很难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80 年代,他获得了 20 亿全球粉丝,《Thriller》专辑销量突破 1.5 亿张,去世后全球超过 10 亿人观看了追悼会。他的成功离不开那个时期的 中心化媒体,电视、广播等有限渠道让超级巨星成为可能,但同时也构建了“巨星垄断”的局面,大多数普通创作者难以获得注目。

第三个故事介绍了 90 后青年许剑侠的经历。原本是一名普通保安的他,在互联网带来的 去中心化连接 时代,通过线上培训学会了 P 图技能,开始为全国各地客户接单,每月稳定收入过万。这种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也显著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普通人拥有了更多自主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互联网对就业的双重影响

从蒲松龄、迈克尔杰克逊到许剑侠的故事可以看出,互联网连接方式的变化极大影响了就业结构。那互联网到底是减少工作岗位,还是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呢?

很多人看到电商兴起导致实体卖场老板失业、资讯 APP 让纸媒记者减少、打车软件压缩出租车司机数量、短视频应用冲击电视台岗位,便断定互联网只是在减少工作。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首先,电商平台催生了大量新的岗位,包括物流、运营、客服等,且 3C 产品销售人员明显超过了传统卖场售货员。资讯类新媒体让写作者、有才华的人找到舞台,创作者数量激增。打车软件降低了门槛,带来了更多兼职司机,短视频更是让普通人变成了创作者,岗位数超过传统媒体从业人员。

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点:

  • 替代效应:互联网淘汰了一些传统岗位;
  • 创造效应:它同时带来了新的职位和创业机会;
  • 效率优势:去中心化连接使创造效应往往大于替代效应。

历史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英国 250 年来的就业率并未因工业革命等技术进步出现大幅下滑,失业率更多受经济周期影响。技术虽会带来结构调整,但长期看,效率提升创造的新工作岗位弥补了失业的缺口。

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新生态

数字技术不仅替代人工,更解放了人的创造力。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 年数字经济规模达 39.2 万亿元,占 GDP 近 40%。

根据相关报告,微信生态单 2021 年就创造了超过 4600 万个就业收入机会,涵盖小程序开发、运营,视频号直播带货,以及公众号内容生产等多个领域。此外,外卖骑手、农产品电商创业等新型职业大幅拓展了就业面。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不能只看企业直接用工人数,更要看到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带动的就业。微信支付、小程序服务背后还有无数服务商支持商家运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层级的就业网络。

互联网通过 去中心化连接,使信息透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给予更多普通人参与经济的机会,也极大拓宽了就业路径和职业形态。

数字时代的职场生存策略

尽管互联网从整体上创造了更多就业,但个人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单纯依靠旧有技能难以立足。历史上的“卢德运动”提醒我们,抵抗技术进步不仅无效,还会错失机遇。

针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快速变化,提出三条生存法则:

  • 放弃对稳定的盲目追求:时代变化加速,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变得稀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才是安全感的源泉。
  • 打造“U 盘式”个人能力:紧跟时代,拥有可迁移的技能和价值,能在不同环境中灵活切换,独立参与多元市场。
  • 制造稀缺性:差异化竞争成为关键,选择少有人走的领域,通过独特性赢得市场认可。

展望未来

200 年前,蒸汽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虽然初期带来岗位流失,但长远看,子孙后代享受着更丰富多彩的就业环境。数字经济同样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重新定义职业和人生。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正通过连接打破壁垒,创造全新工作形态。只要我们愿意学习、勇于创新,必将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创造无法复制的价值。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