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08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周末,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本是科技行业的一大热点,却因比赛现场状况百出,让众多围观者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祛魅”之感。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830 年蒸汽火车诞生之初,在巴尔的摩市郊区举办过一场蒸汽火车与马车的竞赛。发令枪响后,马车瞬间领先,火车却在原地笨拙地冒烟鸣笛,引得围观人群满是嘲讽与不屑。从蒸汽火车到人形机器人,似乎新技术诞生总会经历这样的“马车式群嘲”。那么,当下处于“尴尬期”的机器人产业,真的被高估了吗?
机器人的全面“入侵”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又涵盖个人 / 家庭机器人、专业机器人。与不常见的工业机器人不同,服务机器人面向大众提供服务,其形态的每次创新都会引发社会对“机器人取代人工”时代的深深忧虑。
以外卖、网约车、快递等“铁人三项”和保安、保洁、保姆等“吉祥三保”为例。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去年屡上热搜,让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感到不安。在操作复杂的外卖和快递行业,机器人取代外卖员和快递员的声音也不断。美团最新年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底,美团自动配送车和无人机分别累计完成 491 万单和 45 万单,近期美团无人机在迪拜开启商业化运营,2025 年 3 月 20 日还在中国香港完成了首单低空物流配送任务。顺丰集团在 2024 年 9 月的博览会上展出了楼宇配送机器人“小丰”,它具备完整感知和成熟定位导航及云端智慧调度功能,可实现与电梯等智慧物联,覆盖楼宇全场景。理论上,利用无人机或无人配送车中转,再由楼宇配送机器人上门配送,就能实现无人化配送。实际上,众多酒店中楼宇配送机器人已上岗多年,成为服务升级的“标配”,它们能自动识别楼层和房间并送货。
“吉祥三保”也未能幸免。2016 年,智能安保服务机器人 AnBot 在深圳宝安机场 T3 航站楼正式上岗,它主要负责日常巡逻防控和智能服务任务,具备智能监控、人像识别等功能。对于保洁行业,扫地机器人在家用市场已普及,面向 B 端的清洁机器人也能自主规划路径、充电、倒垃圾。此外,饭店的传菜机器人、公园或家用的割草机器人等都已进入商用阶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替代,让普通打工者担心岗位竞争从“人卷人”变成“人机混战”。
硅基进化卡到了 bug
如今,服务机器人赛道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融资热度都很高。今年宇树科技在春晚上的“机器人秀”将服务机器人热浪推向新高度。4 月 15 日广交会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备受瞩目,有能完成侧空翻动作的人形机器人,也有具备多种功能的服务机器人。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沙利文研究资料显示,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从 2021 年接近 20 亿元增长至 2023 年约 3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6.1%;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 1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0.3%。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超 19 万家,创近十年新高,2025 年已注册 4.40 万家,现存 84.9 万家。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相关领域共发生 431 起投 / 融资事件,涉及已披露总金额约在 425 亿 – 563 亿元之间。
然而,高热度和高投资并未使服务机器人行业在商业化应用中实现质的飞跃。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过后,冠军团队表示天工 2.0 机器人即将发售并小批量量产应用,但商业化途径尚不明确。当下除了将人形机器人作为“电子宠物”推向 C 端市场,鲜少有企业跑通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模式。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技术成本高和落地场景模糊的难题,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虞磊也认为人形机器人难以大规模应用到生产制造或商业服务中,即便已投入商业化的其他服务机器人,在与人力竞争中也不占优势。人形机器人遭遇的矛盾与纠结,就如同科技树从碳基走向硅基时卡到了 bug。
让机器人“飞”一会儿
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嘲讽,并非单纯恶意的负面情绪,而是源于预期与现实的落差。2018 年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 80% 的物流包裹将自动配送,如今时间进度条已到 70%,包裹自动配送仍在蓝图中,物流末端对人力的依赖却在增加。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美团骑手人数从 2020 年的 470 万人增长至 2023 年的 745 万人,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总数也在不断增加。10 年前就出现的餐饮机器人,目前在国内市场渗透率仅为 1%。普渡科技创始人表示送餐机器人虽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餐馆的各种复杂环境会困住它们,且在中小型餐饮门店常因功能单一沦为“吉祥物”。2022 年送餐机器人行业还面临裁员危机。安保机器人虽有刚需,但因产品高度定制化,在成本和效率上无法替代人力,商用机器人行业全行业未实现盈利。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服务机器人肯定会发展得很好,但现在或短期内,它的发展速度还难以与当下的人力相比。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既寄予厚望又担忧其发展速度。不过,真正关心技术发展的人明白,科学发展不是线性的,有起有伏。对于人类来说,不必嘲讽摔倒的机器人,也不必因新型机器人而忧心忡忡,应把机器人当作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非替代者或竞争者。技术会在关键节点带来惊喜,给机器人明确方向和目的地,它终究会抵达,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