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形机器人崛起与衰落的背后

13次阅读

共计 27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2001 年的东京秋叶原,国际机器人展览会现场熙熙攘攘,吸引了众多科技爱好者的目光。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机械工程教授吴俊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日本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本田的 ASIMO 和川田工业的 HRP 系列。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ASIMO 的优雅步伐、互动表现,以及 HRP 系列的复杂任务执行能力 ,彰显了日本在机器人控制、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技术深度。早在 1973 年,日本曾研发出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WABOT-1,而到 2000 年推出的 ASIMO 已历经四次迭代。在那时,半数世界上的机器人都是“日本制造”。
站在展台前的吴俊昊,久久无法平复内心的震撼,眼中满是惊叹。那一刻,他心中浮现一个疑问:“为什么韩国不能造出这样的机器人?”

回到首尔后,吴俊昊唯一的目标就是:要让韩国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人形机器人”。然而,这条路一片荒芜,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产业链支撑。身无分文、孤身一人,他只依靠自己在延世大学和 KAIST 积累的机械工程知识 ,从朋友那里筹得一点启动资金,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组建了五人团队,从零开始制造“人”。这就是后来韩国唯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Rainbow Robotics 的前身。
2004 年,吴俊昊团队开发出了韩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HUBO。这台身高 125 厘米的机器人,配备 20 多个关节驱动器,能自主行走、转向和挥手,虽然比不上日本的 ASIMO,但它代表了韩国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HUBO 不仅是一台机器人,更是一种理想——代表着韩国在这领域的追求。“我们连马达都要自己绕线,控制器经常烧坏,调算法几乎都是逐行修改。”回忆起那段日子,团队成员至今难以忘怀。
2010 年,吴俊昊带领团队在 HUBO 的基础上推出了 HUBO2,使机器人更轻巧、动作更自然,能模仿人类进行简单互动,还能自主保持平衡。尽管受制于成本和零件供应,性能略逊于顶尖日本机器人,但依然带领韩国站在了人形机器人的巅峰。 在 2015 年,美国 DARPA 机器人挑战赛上,HUBO2 用出色表现夺冠,挑战了全球多家顶尖研究机构 。这不仅是韩国人形机器人史上的光辉时刻,也彰显了本土团队的实力。消息传回韩国,政府将“人形机器人经济”列入国家重点产业,预期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
然而,这辉煌的背后,韩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却陷入了停滞。2024 年,中国的“宇树科技”在春晚舞台上展示的机器人表演惊艳全球,狠狠打了韩国一巴掌。有人评论:“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像科幻片一样,而韩国只在拨款培养医生和律师,技术已经被甩在后头了。”多数专家指出,韩国科技路线主要走偏,基础薄弱 。2015 年,HUBO2 夺冠带来无限荣耀,但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限制了它的商业推广。进口的零部件占比高达 70%,价格昂贵,限制了量产和市场竞争。韩国没有强大的整机制造企业,仅依赖进口零件,使得人形机器人价格高、难以跟国际大潮匹配。吴俊昊曾坦言:“未来五年,我们的机器人可能只在特殊任务中应用,比如救灾和军事。”
制造链短板、产业生态缺失,以及复杂的资本结构,让韩国人形机器人难以走出实验室。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也逐渐减少,Rainbow Robotics 从 2017 年开始,转向协作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韩国的巨头如三星、现代等,都更青睐工业机器人。一方面,工业机器人无需复杂人工智能,投入大、回报快,符合财阀集团追求效率的逻辑;另一方面,关键零部件如减速器和伺服电机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2023 年,三星收购 Rainbow Robotics 后,将其技术转入自动化领域,放缓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 ,并将部分团队资源用在工厂自动化上。类似的案例还有现代汽车收购波士顿动力,将 Atlas 机器人用于零部件搬运,而非进一步的科研或服务应用。
此外,韩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还受到人才的严重制约。AI 技术是机器人“大脑”,谁能掌握更多 AI 人才,谁就占据未来的优势。虽然韩国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数据显示,韩国每 10 万人中 AI 专利持有数较高,但流失情况严重,是典型的“AI 人才净流出国”。  人才短缺、技术断档,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2023 年,韩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榜上几乎只剩下现代的一家公司,而美国和中国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如今,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创新来自美国和中国。美国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持续领跑,而中国利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国家战略,快速实现产业弯道超车。韩国虽有科研人才和学术基础,但缺乏完整的产业生态,这让它在国际竞争中逐渐落后。日本因为错失 AI 时代的机遇,也逐渐失去了曾经的领先优势。
人形机器人不是一两个实验室或少数团队可以推动的产业,它需要国家层面系统协作——从制造、人才到政策、生态汇聚一体,缺一不可。韩国产业的起起伏伏,印证了这个道理:孤军奋战虽然点燃了火花,但终究难以燎原。

新希望:韩国试图重振人形机器人产业

最近,韩国开始行动了。4 月 14 日,报道披露,韩国政府与产业界已经启动了“K- 人形机器人联盟”,旨在打破十年来的停滞,重振产业。联盟聚集了 40 余家产学研机构和高校,计划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协作,把韩国的人形机器人再推上国际舞台。目标是在 2030 年前,重返全球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前三名。
曾经引领国际的 Rainbow Robotics 也在这次重建中寻找到新的定位。与三星深度合作,开发智能服务机器人,推动 AI 融合。
这意味着,韩国不再只靠个体“英雄”,而是以国家、企业和学界的合作,力求重塑产业基础。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也正着手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建立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链。虽说进展缓慢,但这是应对挑战的积极信号。
这场努力并不简单,要想重回世界顶尖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国人形机器人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科技产业发展背后深层的竞争逻辑。如今,中国的崛起令人瞩目,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韩国在技术积累和产业生态方面的缺失,使得曾经的领先变成了追赶的状态。
科技竞争比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场关于制造基底、人才体系、投资环境和国家战略的全方位比拼。未来,只有那些具备完整产业生态、强大制造根基以及未曾动摇的国家意志的国家,才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的中国,正通过产业协同,稳步追赶,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而曾经的领跑者韩日,则在科技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韩国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只是实验室的荣耀,更需要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和产业配套。
虽然如今韩国人形机器人遭遇挫折,但他们也在努力寻求新出路。未来,是否能够借助国家层面的支持,真正实现产业的再一次腾飞?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