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独角兽达闼困境:研发停滞与商业模式反思

11次阅读

共计 144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如今却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

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北京望京 SOHO 的达闼“北京研发中心”,发现偌大的办公区仅剩十余个空置工位,大部分空间已被物业收回用于出租。据内部员工透露,这里曾经是达闼机器人在国内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但如今已彻底停止研发活动。

根据知情人士介绍,去年九月,达闼启动了一轮大规模裁员行动,研发团队几乎全军覆没。北京地区作为公司总部所在地,原本分布于丰台、西北旺、望京等多个办公地点,如今仅剩下望京 SOHO 的一个小型办公室,且主要职能转向市场和销售支持。

达闼机器人官网显示的“北京研发中心”地址依然标注为望京 SOHO T3 B 座 33 层,但实际上该楼层已被全面收回并重新挂牌招租。整个楼层的所有出入口均已上锁,且贴有招商广告。在记者探访过程中发现,同一栋楼内的其他楼层如 35 层和 36 层,同样找不到达闼机器人的任何痕迹。

目前,望京 SOHO T3 B 座 38 层角落里还有一个仅有十余个工位的小型办公区,门口挂着达闼科技的标识。然而,即便是在工作时间,该区域也鲜有人驻足。据工作人员透露,这个小办公室容纳了包括总裁办、市场部和销售部在内的多个部门人员。一位离职员工提到,2024 年上半年,达闼在全国范围内人数较多的办公地点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和成都,其中北京最多时有约 200 人,而今已寥寥无几。

管理混乱与战略失误

从鼎盛时期的 800 多名员工骤降至百余人,达闼机器人何以走到这一步?多名离职员工详细讲述了公司内部的运作情况。

一名员工表示,早在 2024 年初,达闼机器人便宣布对薪资超过 1 万元的员工仅支付一半工资,此举直接引发了员工的不满和离职潮。随后,在同年 3 月、5 月和 9 月期间,公司接连实施了多轮大规模裁员和业务调整。而这些裁员的背后,是达闼机器人长期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

据员工分析,达闼机器人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归因于其业务布局过于复杂以及管理体系的混乱。公司试图涉足多个领域,包括云端人形机器人、数字人以及针对不同行业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但这种多元化策略并未奏效。尤其是在研发方面,公司设置了多个独立的研发 VP,这些高管大多直接向创始人兼 CEO 黄晓庆汇报,而黄晓庆本人则同时负责销售和市场事务。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削弱了团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一位资深员工指出,“人形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而达闼选择的云端人形机器人更是难上加难。它涉及到云计算、网络连接、硬件设计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层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此外,公司还涉足数字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人产品,使得整体业务结构变得极其繁杂。”

行业反思与未来展望

尽管近年来 AI 大模型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但市场更倾向于那些能够以较低成本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公开批评具身智能行业的现状,指出当前的高估值并未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回报。同样,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存在明显的泡沫现象,且这些泡沫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虽一度高涨,但随着时间推移,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盈利成为了摆在每家机器人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正如多位达闼离职员工所感慨,“几年前,达闼机器人还能展示舞蹈表演来吸引眼球,可到了今天,它们仍然只能靠这些简单的演示来维持形象。”

综上所述,达闼机器人的问题不仅仅是裁员和欠薪那么简单,而是深层次的战略和管理问题。对于整个机器人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