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9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造出一台人形机器人,已然成为当下科技圈最为热门的事情之一。在行业的聚光灯之下,宇树科技、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垂直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备受瞩目,同时,更吸引了众多大厂玩家跨界入局。
在家电领域,美的公开了人形机器人样机,海尔智家与星动纪元合作布局家庭机器人,格力成立新公司推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手机领域,vivo 正式宣布成立机器人 Lab,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小米早在 2022 年便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在互联网、车企等领域,京东、蚂蚁、字节、比亚迪等均在人形机器人有不同程度的布局。资本也在用脚投票,IT 桔子数据显示,仅 2025 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就完成了近 20 亿元融资,涉及 20 笔交易,远超去年同期的 12 亿元。
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也有投资人向行业泼了盆凉水。3 月 28 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媒体采访中直言,金沙江创投正在退出一些具身智能项目。“我们最怕的就是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朱啸虎说道。
此番言论直指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这的确是创业者们面临的共同难题。这几年,AI 行业对于商业化的质疑并不陌生。从大模型,到 AI 眼镜,再到 AI Agent、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几乎与技术发展共生。技术每迭代一次,就有一次商业化的讨论。
当科幻电影照进现实,AI 产业革命变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谁也无法预判走势如何,能做的或许只有抓住机会。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个新产业的出现,现实的商人思维和热血的创业理想都要经历无限碰撞。最终,赛道里有多少泡沫,还要看机器人究竟有多好用。
1、关于机器人赛道的辩论赛:朱啸虎泼冷水,张颖持续看好
3 月 28 日,朱啸虎在与媒体的访谈中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出灵魂拷问。朱啸虎提到,金沙江创投的天使基金正在退出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项目。
“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在朱啸虎看来,行业对人形机器人有着高度集中的共识,但商业化确实不清晰,就像大模型一样,他们从未在这类案例上赚过钱。朱啸虎的这盆冷水直指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难题,也引来了行业的一场讨论。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在朋友圈转发文章并表示,“朱老板别闹。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为直接,“朱啸虎适合今年投入后年见效的快餐式项目,AI 与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快速赚钱的项目。朱啸虎是商人,而创业团队在做的是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当然,也有投资人认为朱啸虎此番观点有“背刺”创业者的嫌疑。
天眼查数据显示,金沙江创投分别于 2023 年 11 月和 2024 年 3 月参与了星海图、松延动力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天使轮融资。不过,投资一年左右后,金沙江创投均选择退出。
也就是说,金沙江创投曾经投资过人形机器人项目,如今的言论可能会对曾经被投的企业甚至整个具身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朱啸虎争议言论发布之后,星海图发布与金沙江创投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并呼吁具身智能赛道长坡厚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各界的持续关注与鼎力支持。松延动力视频号发布自家人形机器人产品跑步的视频,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实际上,这是标准的朱啸虎式“反共识”,所谓“买在分歧,卖在一致”。这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思路几乎一致,即分歧时更容易赚钱,共识是反而容易高开低走。
在朱啸虎看来,有的人喜欢高大上的概念,但他们作为早期投资人看的是更接地气的项目。“还是比较俗一点”,朱啸虎坦言。
本质上,朱啸虎的投资策略就是看商业化情况。在大模型兴起时,朱啸虎“不看好大模型”的原因是商业化,如今不看好人形机器人也是如此。
理智而言,朱啸虎的担心不无道理。当下的人形机器人处于风口,资本、创业公司、大厂都在跑步进场,但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的产品的确还没出现。特斯拉去年的股东大会上,马斯克谈到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时也表示了担忧。“原型很容易,批量生产很难,甚至不可能”。说得直白一些,想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合适的价格,能够被用户所接受,这很难。
朱啸虎也没想到此番“泼冷水”言论会引发行业热议。3 月 30 日,朱啸虎现身 2025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投资年会时有所反思,他重申了观点。
“任何一个创新都会经历一个周期,泡沫期之后是死亡谷,再之后慢慢起来,进入一个好的持续成长期。具身智能肯定要经历泡沫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 DeepSeek 时刻。”
某种程度上,适当戳破泡沫是行业从火爆到落地的润滑剂。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赛道,机器人想要从实验室走到大众市场,必须找到一个有用的场景。
2、人形机器人玩家,在聚光灯下寻找场景落地
今年,站在聚光灯下的为什么是人形机器人?
蛇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穿着会扭秧歌的机器人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民企座谈会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任正非、王传福坐在同一排,成为会上最年轻的企业家。
宇树科技火了,连带着一起火爆的还有人形机器人行业。创业公司前赴后继,成为人形机器人热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月,众擎科技的 PM01 机器人直接可以完成前空翻这一高难动作;优必选 Walker S 系列人形机器人已经接到了车企的 offer;智元机器人的灵犀 X2 可以骑自行车、溜滑板、缝线……行业发展得好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往往更加直观。“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表现可以做参考。
2024 年年报显示,优必选实现全年总收入 13.05 亿元,同比增长 23.7%;毛利 3.74 亿元,同比增长 12.4%。虽然 2024 全年仍亏损 11.60 亿元,但同比收窄 8.3%。这场关乎“类人”的科技创新浪潮中,大模型技术是个不容忽视的推力。
传统机器人在执行指令时,必须要由人类工程师分解成一连串的简短程式化程序,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景,将一个完整任务进行一步步拆解。搭载大模型后,人形机器人就像有了“大脑”,在人机交互能力、理解力、连续决策力更像“人”。
如果说前两年大模型技术还是个黑匣子,那今年 DeepSeek 的出圈,让大模型技术的普惠实现可能。这时候,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有了更重要的事情——寻找场景落地。
宇树科技在春晚亮相后,开启了在电商领域的场景探索。宇树科技先是与京东、速卖通等电商平台合作,上架 UnitreeG1、H1 等产品;又将 G1 和 Go2 带到李佳琦直播间当带货“嘉宾”。这期间,宇树人形机器人在二手市场的租赁价格都能达到近万元 / 天。宇树科技 Unitree G1,图源宇树科技官网
从产品线来看,宇树科技四足机器狗主要面向 C 端消费者,人形机器人则主要面向开发者。开发者可以在宇树科技的硬件基础上,通过调整机器人的感知运动算法进行二次开发。此外,宇树科技还发布了基于关节电机技术衍生的消费级产品——健身泵 PUMP 系列,分为 PUMP Pro 版和二代版本,主打家庭健身场景。另一边,瞄准 B 端,在企业的工厂车间、在旅游景区等寻找落地场景,帮助客户降本增效,也是不少玩家的落地方向。
像宇树科技旗下 H1 和 G1 能承担起零部件运输、设备状态巡检等任务,通过 3D 激光雷达导航避开障碍物,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作业,降低车间安全隐患;B2 在泰山等景区成功测试垃圾清运,通过四足结构适应陡峭山路、碎石路面,来替代人工完成高危区域清洁任务,解决传统环卫车辆无法进入复杂地形的难题。
乐聚与车企合作的时间更早。去年,乐聚将第 100 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给北汽越野车,并与蔚来汽车、江苏亨通等工业企业均有合作,可以适应柔性制造、狭窄多变空间等场景。
智元机器人则更聚焦工业应用。其远征 A1 人形机器人可以在机器人制造、柔性生产、物料搬运等工业场景中发挥作用;远征 A2- W 具备了双臂协作和全域可达,适用于柔性生产线,而远征 A2-Max 则设计为重载特种机器人,能够搬运高达 40kg 的物品。在创业公司积极探索的同时,已经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也在努力破局。
2024 年,通过推出 Walker S 系列等产品,优必选在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领域,实现 1.41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 126.1%;在消费级机器人领域,优必选以智能家居、家庭教育等为场景切入,实现 4.77 亿元营收,同比增长 88.1%。Walker S1,图源优必选官网
另一家上市公司均普智能也搭上了人形机器人的快车。3 月,均普智能旗下均普机器人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均普机器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贾维斯”进行具身智能领域横向课题的合作,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共建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当然,实现场景化落地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机器人的量产,这也是行业级难题。
以我国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当单机成本突破 20 万元临界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 70%、规模化应用场景达 30 类以上,这时,量产大关才会被真正跨越。
以优必选为例,其 2025 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 1000 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5 年,在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优必选乐观预计 2026 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 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乐观的市场情绪之下,众多创业公司都定下了自己的新交付目标。智元机器人计划 2025 年出货数千台机器人;乐聚预计交付 1000—2000 台;魔法原子宣布“千景共创计划”,2025 年将量产 400 台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有超过 500 台的意向订单。根据已设定的 2025 年量产目标,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将有超过 30 家企业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量产。无论是哪种路径,哪种场景,“宇树们”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定位。资本烈火烹油,风口转瞬即逝,向市场证明自家机器人“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3、大厂们来了,人形机器人赛道打响卡位战
人形机器人浪潮的另一个主角,自然是大厂。相比于需要靠资本输血的初创企业,资源更丰富、生态更完整的是大厂。
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中国以 52% 的全球企业参与度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预计到 203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20 亿元。
面对庞大的市场,今年 2 月开始,大厂们的态度也逐渐从投资转向研发,集体下场“造人”。像一些初创企业将智能家居作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场景之一,家电品牌在这场场景竞速赛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3 月,AWE 2025 上,美的公布了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样机。据美的集团副总裁兼 CTO 卫昶介绍,目前美的人形机器人主要聚焦两个场景,一是家电机器人化,二是机器人整机开发。美的人形机器人,图源美的微信视频号简单而言,就是要 C 端和 B 端两条腿走路。前者主要是将机器人和 AI 技术融入美的家电产品中,后者则在其收购的库卡机器人的技术支持下,与 B 端企业合作。
海尔旗下海尔智家品牌将重点放在了家庭服务场景中。去年,海尔智家与乐聚机器人合作推出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夸父,可以实现浇花、洗衣等家务场景;今年 3 月,海尔智家与星动纪元签署合作协议,将继续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此前 AWE 2025 上,双方合作打造的海尔家庭服务机器人“小星”率先亮相。
本质上,白电企业布局机器人赛道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复用和生态协同。在过去 30 多年的布局中,白电品牌在电机、传感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上积累了众多经验,并被市场验证。
更关键的是,白电品牌多年的市场教育,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用户心智和生态协同,也利于其抢蛋糕。这样的逻辑放到手机品牌,也同样适用。
2025 年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 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宣布 vivo 正式成立机器人 Lab,进军家庭机器人场景。据 vivo 透露,其不会全面涉足全身硬件的制造,而是主要聚焦于为机器人打造“大脑”和“眼睛”。
也就是说,vivo 将其做手机更擅长的影像技术、芯片技术复用到机器人身上。同时,在生态布局上,也从 vivo 最熟悉的 C 端场景入手。
同样希望用局部入手的还有华为。3 月,华为、中国移动和乐聚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 5G- A 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华为选择通过华为云平台及扩大生态圈的方式,输出鸿蒙操作系统、华为云算力、盘古大模型等软硬件产品,从生态和技术赋能人形机器人。小米的布局则更加全面,除了人形机器人外,还包括扫地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机器狗等产品。早在 2022 年,小米便发布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去年,小米机器人公司正式搬进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另一边,互联网大厂的思路在于,利用人形机器人赋能业务,完善 AI 应用生态,为自己寻找更多增长曲线,以此提高自身在 AI 时代的竞争力。
先是 2 月,蚂蚁集团在招聘平台开放了多个具身智能方向岗位,具体包括算法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仿真系统开发工程师、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蚂蚁对外回应,集团去年注册成立了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和产品研发。
3 月,百度继续在技术上发力。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基于智元灵犀共同打造一个可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平台。智元灵犀 X1 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能够实现拆装;百度智能云则以千帆大模型平台等构建全栈技术底座,为智元机器人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也参与到了竞速赛中,切入的是陪伴机器人场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预计,养老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预计在 3 年左右,可以从陪伴、健康助手等角度入手;而要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家庭护理机器人,就像是护工一样,那可能是 5 年左右的时间。不同于过去的大模型浪潮,人形机器人想要“直立行走”,对电池技术、零部件、整机感知的要求很高,这种同源的技术路径无形之中给新能源汽车玩家打开了切口。
当前,从落地速度上看,小鹏旗下 Iron 人形机器人已在其工厂被投用,计划明年量产面向工业的 L3 级人形机器人;奇瑞汽车子公司 Aimoga 推出的人形机器人 Mornine,已在马来西亚奇瑞汽车 4S 店“上岗”;广汽集团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 进入实地测试阶段,计划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
还有一批车企已经喊出全力布局的口号。蔚来汽车组建团队,调研机器狗项目;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表示,公司 100% 将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比亚迪被爆启动了人形机器人项目,内部代号为“尧舜禹”;长安汽车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启动供应商公开寻源,计划未来五年投资超 500 亿元,在 2027 年前发布其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
可以预见的是,人形机器人此轮爆发的速度和势头丝毫不比大模型行业弱,各方都摩拳擦掌。不过,与大模型两年内经历“百模大战”到“应用之战”不同,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之战或许不会那么快,或者说技术和应用落地是同步进行的。
想让金属真正地长出四肢和眼睛,这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技术同质化、场景单一化等市场阻碍也是长期存在的。市场的共识在于,现在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到达“iPhone 时刻”为时过早。浪潮已至,泡沫肯定会有,戳破之后,才能真正进入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