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78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上周苹果发布会举行,众多果粉激动不已,熬夜观看。而另一家美国手机大厂宣布新机于 10 月 6 日 23:00 发布,相比苹果发布会时间,对熬夜观看者来说较为贴心。
提到谷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 Android 操作系统,而非其手机 Pixel。谷歌手机销量不算高,却十分重视手机业务,甚至自行研发手机 SoC。去年谷歌发布了首款自研手机芯片 Tensor,下个月,Pixel 7 系列将与新款自研芯片 Tensor G2 一同亮相。
作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手机系统开发者,谷歌不满足于只做系统,还投身自研芯片领域。然而手机芯片市场已有高通、联发科等巨头,以及紫光展锐等后起之秀,谷歌自研芯片真的有必要吗?其自研芯片是为彰显实力吗?
在众多手机厂商中,华为(麒麟系列)、小米(澎湃 S 系列)、三星(Exynos 系列)、苹果(A 系列)等拥有自研芯片或曾有过相关尝试。小米澎湃 S 系列芯片数年未更新,后续仅推出澎湃 C 系列、P 系列芯片。从手机厂商的行动来看,自研芯片益处众多,但谷歌并非普通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对其而言,有两大好处,也有一个弊端。
谷歌自研芯片的好处
手机厂商自研芯片,主要原因是能彰显技术实力。华为和三星是仅有的两个可能对苹果地位构成威胁的厂商,它们都有自研处理器。
除三星外,其他手机厂商都高度依赖供应链,即便苹果,也仅有自研芯片和 iOS 这两大优势。如今谷歌手握 Tensor 和 Android,底牌与苹果极为相似,这或许能进一步提升谷歌在行业中的地位,这是谷歌自研芯片的好处之一。其二,自研芯片若取得成功,能够降低部分成本。若手机销量低,自研芯片成本会高于采购成本,但谷歌手机发展态势良好,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在北美和英国等地冲进前三。自研芯片成本被分摊后,销量越高,平均成本越低,相比采购高通、联发科芯片,更具性价比。
谷歌自研芯片的弊端
谷歌并非普通手机厂商,还是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系统的开发者。此前有人认为谷歌手机只能充当 Android 新版本试验机,毕竟 Pixel 是“亲儿子”,肯定会优先适配系统,所以谷歌手机不会大卖。
然而事实证明,谷歌手机销量持续增长,已超越众多三四线手机厂商,屏幕供应链咨询公司 DSCC 还透露谷歌正在研发折叠屏手机。显然,谷歌并不认为 Pixel 应一直停留在试验机阶段,其有进军手机市场的雄心。
这对 Android 厂商来说颇为不利,新系统研发方面谷歌一直是主力,许多新特性也是由谷歌开发。以往谷歌与 Android 手机厂商并非竞争对手,或者说竞争不明显、不激烈,但谷歌手机发展迅猛,未来难保不会对其他 Android 手机厂商构成威胁。
一旦谷歌限制其他厂商对 Android 的使用,即便不是完全禁止,只是不提供某些特性,对其他 Android 手机厂商都是沉重打击。或许谷歌不会这么做,但 Android 手机厂商不得不防。就像微软承诺收购动视暴雪后,PlayStation 仍可玩 COD,但索尼能不担忧吗?微软完全可以利用独占期等手段打击索尼。那么,Tensor G2 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现呢?
Tensor G2 的情况
不管谷歌有何想法,自研芯片已成定局,且第二代产品即将问世。其他手机厂商或许对此感到不安,或者不把谷歌手机业务放在眼里,但手机数码爱好者一直期待着谷歌芯片的表现。
去年第一代搭载谷歌芯片的手机 Pixel 6 系列发布后,表现不尽人意。GeekBench5 跑分数据显示,谷歌 Tensor 单核性能大致与骁龙 888 持平,多核性能仅相当于骁龙 865 水平。这与谷歌 Tensor 的设计有关,去年底发布的骁龙 8 Gen 1 采用了 1 超大核 + 3 大核 + 4 小核设计,超大核心是 Cortex – X2,大核心是 Cortex – A710,小核心是 Cortex – A510。
谷歌 Tensor 则采用 2 超大核 + 2 大核 + 4 小核设计,超大核是 Cortex – X1,大核和小核是落后的 Cortex – A76、Cortex – A55,单核能追上同样采用 X1 超大核的骁龙 888,但多核表现不佳,两颗超大核功耗过高,大核和小核又较为陈旧。那么,Tensor G2 会是什么样呢?
先提醒一下,别抱太大期望,因为 Tensor G2 依然是 2 + 2 + 4 设计,超大核和小核没有变化,只是大核更改为 Cortex – A78。A78 大核固然不错,但今年底发布的骁龙 8 Gen 2 已确定将采用 Cortex – A720 大核,谷歌自研处理器的核心架构一直落后,性能表现肯定难以追赶。与上一代相比,Tensor G2 肯定会有所改进,但与骁龙 8 Gen 2、下一代天玑处理器相比,肯定会逊色不少。对谷歌来说,这也不完全是坏事,处理器性能欠佳,或许其他手机厂商就不会再将谷歌手机视为威胁。
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趋势
Tensor 表现不佳,Tensor G2 大概率表现也不会很强,但谷歌仍坚持自研芯片,是因为自研芯片实在至关重要。几年前,小米推出了澎湃 S1,后来虽因多次流片,长期未更新手机 SoC,但仍坚持自研芯片,只是功能相对较弱,主要用于充电管理、拍照等方面。
OPPO、vivo 等厂商同样致力于芯片开发,推出了用于拍照的 NPU、ISP 芯片。对于技术储备和经验储备不足的手机厂商而言,自研芯片难度大、成本高,但厂商们仍纷纷投入,原因在于自研芯片是实力的象征。
近些年“卷”字流行,不仅职场“卷”,市场也很“卷”,国内手机行业更是竞争激烈。在中低端市场,Android 厂商竞争激烈,靠性价比换来销量的同时,产品利润极低。因此,厂商们都渴望进军高端市场。
国内高端市场曾由华为、苹果平分秋色,然而华为手机业务受限后,其他 Android 厂商未能填补华为留下的市场空白,苹果手机市场份额大幅增长。为了对抗苹果,提升自身品牌价值,Android 厂商才投入大量成本自研芯片。
实力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所以当初华为能与苹果在旗舰机市场展开较量。此前 Android 厂商常吹嘘 UI、软件,但软件功能抄袭容易,难以独家拥有,自研芯片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也是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如今 Android 厂商仍在自研摄像类芯片,谁能率先开发出可稳定更新的手机 SoC,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和优势。不过这些厂商也需考虑高通,在自研芯片成熟前,他们只能使用高通处理器,但若自研芯片表现接近高通骁龙,日后很可能弃用高通芯片,届时高通可能会提前终止合作,导致他们短期内无高端芯片可用。
当年华为就面临这种情况,尤其是在 K3V2 时代,华为自研处理器表现糟糕。但华为坚持下来,直到麒麟 970 之后,才具备与高通抗衡的能力。好在现在联发科崛起,高通有了强劲对手,即便因自研芯片受到高通限制,也可通过联发科芯片确保产品有高端处理器可用。
谷歌资金雄厚,所以不担心自研处理器失败的损失,其他手机厂商财力不如谷歌,自研处理器进度不会太快。至于谷歌 Tensor,明明有实力选择先进的核心,却放弃了,可能是为了避免与 Android 厂商直接竞争。这样一来,其他手机厂商至少能安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