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为何越贵越难盈利?

2次阅读

共计 92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共享充电宝涨价”话题频繁成为热点,最近一次“涨至 4 元每小时”再次登上热搜。脱口秀演员 House 曾调侃称,共享充电宝的高价让人感觉像是在“吸血”,而非用电。

目前,4 元 / 小时已成为共享充电宝的主流价格,部分高端商圈和景区甚至达到 6 - 8 元 / 小时。然而,尽管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因此改善。以怪兽充电为例,其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总收入为 6.91 亿元,同比下降 29%,净亏损达 1.85 亿元,已连续四个季度亏损。怪兽充电将此归因于疫情期间出行限制导致需求减少。

行业格局重塑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曾经的“三电一兽”格局逐渐演变为“小竹兽”,直至最近进一步趋向“竹兽”双巨头主导。小电科技通过降低运营成本、转向代理模式,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竹芒科技则加快了“物联网 + 新消费”领域的布局,试图开辟新的增长点。

涨价与体验不成正比

涨价并未提升用户的满意度。用户反馈显示,许多人在匆忙归还时因超出时间而额外付费。更有甚者,由于归还困难,不得不购买充电宝,导致家中堆积如山。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量已超 8 万条,其中多数涉及价格过高及归还失败后仍计费的问题。

盈利难题

尽管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不断攀升,但厂商的盈利能力却日益削弱。怪兽充电的财报揭示了行业面临的困境:自 2021 年下半年起,其营收持续下滑,2022 年第二季度同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净亏损也达到了历史高点。与此同时,设备折旧费和营销费用并未同步缩减,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直营模式下的高成本让企业不堪重负,而代理商模式虽然降低了部分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多家厂商采取了“阴阳系统”操作,使得代理商可以自行设定流水数据,从而获得更多佣金。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行业形象,也让真正的赢家难以浮现。

多元化探索

为缓解主营业务的压力,各家厂商纷纷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怪兽充电尝试涉足酒类销售,但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到 1%。竹芒科技则发力智能硬件领域,推出多款新品,希望通过共享充电桩等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然而,这些努力短期内仍未带来显著成效。

行业现状表明,单纯依赖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企业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市场需求,又要控制成本,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生存下去。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