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诞生的两家世界500强,纺织行业的新机遇

5次阅读

共计 155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中国女首富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她正是恒力集团的董事长范红卫。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榜,范红卫的 184.5 亿美元财富让她成为全球富豪榜的第 193 位,更为恒力集团带来了不少的曝光度。

相比一些互联网企业,恒力集团的知名度可能还不算太高,但在 2022 年的《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它以第 75 位的佳绩跻身其中,成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仅次于京东和阿里。为了引发更多的关注,大家不妨想象一下,位于江南的小镇盛泽,居然诞生了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恒力与盛虹,令人赞叹不已。

盛泽镇的纺织产业十分发达,老沈经营的外贸纺织厂就深受影响。他说道:“在这边做生意,几乎绕不开恒力和盛虹。”可以说,盛泽在化纤领域也扮演着“晴雨表”的角色,监测丝绸和化纤价格的“盛泽指数”便是以此为中心发射出去的。

过去十年间,恒力和盛虹在打通石油化工与纺织领域的产业链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始自主生产化纤产业链的上游原料 PTA,改变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局面。如今,在面对行业挑战,如低端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状时,他们又积极推进新材料的研发,以及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回首老纪的故事,他曾是 80 年代初期中国首批石化销售员之一。那时的 PX 产业刚刚起步,竞争远不如现在。不过,他很清楚,作为当时民营经济处于弱势,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限制。

2005 年以后,随着恒力等民企的崛起,PX 和 PTA 的产能开始迅速提升,恒力便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代表。它的发展路径是由下游不断向上游延伸,创始人陈建华和范红卫夫妻俩以销售化纤产品起家,逐步进入化工领域并自建化纤厂。

2010 年,恒力石化的第一座产业园奠基,2012 年首期项目正式投产,彻底打通了石化和纺织全产业链,让中国在 PTA 生产上掌握了话语权。而盛虹集团也在此时加入了石油炼化行业,帮助当地纺织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链的建立,中国的化纤产业快速发展,2020 年时,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化纤产量更是占到 70%。当然,纺织行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正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的局面,特别是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之后,全球纺织服装需求呈现下降趋势。

恒力的副总经理尹立新对目前的库存也表示忧虑,他透露目前的市场开工率很低,尤其是进入三季度之后的经营数据并不乐观。老沈也提到,尽管原油价格上升,纺织产品的价格却无法同步提升,导致整体利润下降。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崛起,使得中国的中低端产品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此情此景,许多行业内的企业也不得不开始主动“洗牌”,2018 年起,江苏长乐纤维等几家在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也宣布了关停,这反映了行业的集中度在逐渐提高。然而,在这一轮洗牌中,一些具备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将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差异化纤维的研发,这种通过改性技术提升产品性能的方式也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主流。盛虹在其战略中明确表示要主攻这一方向,并与东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专注于打破国际垄断,实现技术自给自足。

例如,聚乳酸(PLA)作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注重聚乳酸的研发,并在此领域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些合作促进了国内产业链的完善,使得技术能力迅速提高,从而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对国内化纤行业的强烈冲击下,差异化和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恒力化纤的智能制造,节省了大部分人工成本,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总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恒力、盛虹等企业在推动行业发展与转型上,无疑发挥了重要影响力。在这种局势下,企业唯有主动寻求变革,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