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4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截至 2024 年 2 月 9 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 2》)的累计票房突破 80 亿元,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历史纪录,更打破了好莱坞在高票房领域的长期垄断。
《哪吒 2》的成功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与前沿 AI 技术的支持。导演饺子提到,影片制作耗资 5.2 亿元,其中 80% 的特效镜头由国内 20 多家公司超过 1600 名专业人士合力完成,相较《哪吒 1》的挑战性进一步提升。而《哪吒 2》的特效镜头数量达到 1900 个以上,难度更是前作的 3 至 5 倍。
顶尖 AI 公司助力电影工业化
倍视传媒 Base 和天工异彩是《哪吒 2》特效制作的重要参与者。前者隶属于全球领先的影视特效工作室,后者则由业内资深人士创立,投资方包括深创投、乐视网等。这两家公司已将 AI 技术深度嵌入传统影视制作流程。
天工异彩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发行物料打包系统”获得广泛关注。这项技术能够高效优化视频压缩比,大幅提升视频质量和传输效率。倍视传媒 Base 则采用皮克斯 USD 框架、Blender 和虚幻引擎等先进工具,结合 ChatGPT 进行创意激发与视觉设计,使制作效率显著提高。
例如,在动画人物建模中,制作团队首先利用 Stable Diffusion 生成风格化参考图,再通过 AI 工具快速推导出最终效果。这种流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确保了导演的创意得以精准落地。
影视行业全面 AI 化
近年来,AI 技术已渗透至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传说》中通过 AI 复现了年轻时期的成龙,《大唐狄公案》利用 AI 还原了长安城的恢弘景象,《清明上河图密码》则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与此同时,国内首部全程 AI 制作的动画电影《愚公移山》也正在筹备中。
传统制作方式下,一个演员可能需要连续拍摄 9 天,而借助 AI 技术,许多工作可以在短短两天内完成,极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AI 不仅改变了影视制作流程,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版权数据训练 AI 模型。
科技赋能影视创作
在广电领域,AI 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2020 年两会期间,媒体首次尝试“智能云剪辑师”技术,实现字幕自动匹配等功能。2022 年冬奥会上,央视视频利用 AI 制作冰雪项目集锦,2024 年初,央视总台推出 AI 动画《千秋诗颂》,进一步展示了 AI 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广泛应用。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指出,AI 技术让中国电影有机会与好莱坞竞争。他预测,未来人类导演将如同“上帝”般指挥 AI 完成创意,只需提出需求即可得到多种方案供选择。
普通人也能成为导演
随着 Sora 等生成式 AI 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 AI 创作影视作品。好莱坞制片人泰勒·派瑞在体验 AI 技术后,决定暂停扩建计划,转而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国内科技巨头也纷纷布局影视行业。华为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动 5G 数字影视发展,商汤科技为多部好莱坞巨制提供技术支持,联想集团与陆川导演共建 AI 影像实验室,张艺谋参与投资的当红齐天公司也在快速发展。
AI 生成内容公司诗云科技已完成多轮融资,其最新发布的 AI 视频模型在语义理解、镜头控制等方面表现突出。此外,快手、阿里云、智谱 AI 等企业也相继推出相关产品,推动 AI 技术在影视领域的广泛应用。
展望未来,AI 将赋予每个人成为导演的机会,只要具备审美和创造力,就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艺术民主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