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349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9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苹果的一个决策,就能让一家国产耳机巨头陷入困境。就在不久前,苹果的顶级供应商歌尔股份遭遇砍单,这一消息瞬间登上微博热搜。歌尔股份因此失去了价值 33 亿的订单,股价更是迎来了史诗级暴跌,其潍坊工厂也有 2 至 4 万人离职。
在歌尔股份倒下的背后,立讯精密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发布消息称,为了填补订单缺口,立讯精密获得了 AirPods Pro 2 的全部订单,成为该产品的独家组装商。不仅如此,立讯精密还直接前往潍坊,招聘从歌尔离职的员工。
相较于代工领域的巨无霸富士康,立讯精密的知名度并不高。其创始人王来春仅有初中学历,唯一较为突出的经历便是在富士康工作了 10 年。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短短 20 年间,成功傍上了苹果,逐步蚕食了富士康的订单,悄然成长为富士康的强劲对手,甚至还让苹果 CEO 库克亲自登门拜访。在巅峰时期,立讯精密的市值高达 4000 亿,超越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2021 年,立讯精密的年收入达到了 1500 亿。那么,立讯精密究竟是如何实现对富士康的逆袭,并获得苹果长久以来的独宠呢?
01 靠“抄”富士康,最强厂妹逆袭
立讯精密可以说是富士康的“学徒”,从创立之初,它就深深打上了“富士康”的烙印。1988 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厂,共招收了 150 名员工,王来春便是其中第一批打工妹。不服输的王来春花了十年时间,从一线流水线女工逐步晋升为大陆员工中的最高职位——课长。离开富士康后,她创立了立讯精密,并通过像素级模仿,成为了“中国代工女王”。
在立讯精密的车间里,贴着郭台铭的语录,而且在创业初期,立讯精密主要依靠富士康的订单生存。受到富士康的影响,立讯精密选择的赛道与富士康相近,主要从事连接器业务。连接器作为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在交通、制造、航空等各个领域有着多达 100 万种产品型号,想要在这个领域分得一杯羹相对容易。王来春找到了老东家富士康,承接了富士康“消化不了”的订单。在创业的前十年,立讯精密几乎一半的订单都来自富士康,比如为联想、惠普和戴尔等巨头生产电脑连接器;为了配合富士康烟台生产基地的需求,立讯精密设立了蓬莱立讯,不过后者因金融危机而夭折。这就相当于富士康为苹果、联想等巨头代工,而立讯精密则为富士康“打工”。
立讯精密并不甘心一直做富士康的附属,它还学会了一招——买客户。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与其步步为营的收购策略密不可分,比如收购芬兰艺模从而获得诺基亚订单,收购索尼代工厂进而打入电视代工市场。纵观立讯精密的并购历史,几乎从未失手,不仅没有赔钱,反而成为了吸金利器。早在 2011 年,立讯精密就收购了昆山联滔电子,成功打入苹果内部。2015 年,收购声学厂商苏州美特后,借此获得了第一代 AirPods 的代工订单。立讯精密并购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傍上苹果。富士康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的“小跟班”会通过模仿自己,在 20 年后成为自己的噩梦。
随着苹果在越南订单的增加,代工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今年 6 月,富士康掌舵人刘扬伟曾指责竞争对手在越南“挖墙脚”:富士康在哪里建厂,竞争对手就在旁边买地,高薪挖人,迅速进入越南市场。虽然富士康没有指名道姓,但实际情况是,立讯精密在越南的工厂与富士康的工厂仅隔着一条马路。2020 年 6 月,立讯精密的市值高达 4000 亿,超越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在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上,王来春击败了地产女王吴亚军,位居榜首。
02 用全部利润搞定研发,拿下苹果 CEO 库克
在立讯精密的官网上,有一张照片备受关注,它记录了立讯精密的高光时刻。2017 年冬天,库克到访立讯精密的昆明工厂,陪同在其身边的中年女子便是王来春。这次到访,让立讯精密取代了英业达,获得了 AirPods 耳机半数的订单,库克还对立讯精密赞不绝口,称其为“超一流的工厂”。
立讯精密为何会被苹果选中,甚至让库克亲自登门呢?这并非是苹果大发善心,而是苹果为了制衡富士康。在 2013 年以前,富士康几乎承包了 iPhone 的代工业务,为了满足 iPhone 销量的猛增,富士康在大陆的员工数量一度扩充至 130 万人。然而,苹果与富士康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关系却并非坚如磐石。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富士康的利润率一直维持在个位数,为了多赚取一些利润,富士康甚至会夸大招聘人数或者偷工减料。
在平衡供应商方面,苹果颇有手段。一方面,苹果担心富士康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为了压缩成本,苹果扶持了多家供应商以抢夺市场。当和硕、纬创相继进入苹果供应链后,2020 年,苹果选中了立讯精密,并为其成功的并购案提供支持。
除了苹果的制衡策略外,立讯精密能够真正留住苹果,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苹果对产品的要求极为严苛,产品良率不达标是苹果供应链企业的大忌。和硕就曾因为良率不达标,一年内损失了 30 多亿台币,苦苦熬了 3 年才实现盈利。有供应商表示,为苹果代工,时刻都要保持高度紧张,稍有松懈就会被市场淘汰。
为了获得苹果的订单,立讯精密将产品良率做到了 100%。AirPods 由于模组集成难度过大,使得组装大厂英业达无奈放弃,而立讯精密的团队仅用了 5 个月时间,就将良率提升到了 100%,交货期也缩短至 3 天。立讯精密几乎将所有利润都投入到研发中,2017 年至 2019 年,立讯精密的研发投入增长了 3 倍,达到了 43.78 亿。自 2011 年起,立讯精密就开始为苹果代工,从连接器到声学器件,再到 iPhone 组装业务,苹果需要什么,立讯精密就生产什么。到了 2020 年,立讯精密成为了大陆第一家苹果代工厂。从曾经的富士康学徒,到如今背靠苹果,立讯精密的实力越来越强。2021 年,立讯精密的年收入达到 1539 亿,其中苹果业务占了七成。
但这并非是终点,苹果的制衡策略一直在持续。今年上半年,越南总理访问加州苹果总部时,库克送给越南的见面礼,便是新款 Airpods 的生产订单。苹果的“金饭碗”,造就了立讯精密的辉煌,同时也隐藏着代工巨头们的焦虑。
03 过度依赖苹果,立讯喜忧参半
苹果作为全球最富有的企业之一,自身没有工厂,而承担苹果库存压力、为其研发失误买单的却是“果链”企业。过度依赖苹果,让立讯精密这样的果链企业充满了不确定性。每年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时,立讯精密的股价都会随之波动。今年,光学巨头欧菲光被踢出苹果供应链,上半年净利润下跌九成,甚至引发了“果链”相关企业的股市震荡。欧菲光的前车之鉴,让果链企业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果链企业普遍存在增利不增收的问题。立讯精密的毛利率严重下滑,表面上收入可观,但实际盈利却并不多。2021 年,立讯精密的净利润仅为 70 亿。
然而,谁也不敢轻易放弃苹果这个“金饭碗”,患有“依赖症”的果链企业正在努力寻求转型。立讯精密从曾经富士康的小跟班,成长为果链王者,一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专业性。立讯精密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自 2010 年开始,就逐渐摆脱对富士康的依赖,后来为苹果代工,也始终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电子制造领域。如今,高度依赖苹果的立讯精密,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看似前景广阔的新能源造车行业,实则是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立讯精密涉足造车领域,究竟有多少底气呢?立讯精密与奇瑞合作,一次性投资 100 亿,这几乎是立讯精密一年半的盈利。这笔钱并非直接用于造车,按照王来春的说法,立讯精密的目标是成为一级汽车供应商中的头部企业。立讯精密并非从零开始,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车内高压电流回路的高压连接器,并且还斥资 11 亿港元收购汇聚科技 74.67% 的股权,进一步加强在车载连接器领域的布局。转型意味着需要大量投入,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以富士康为例,在郭台铭 72 岁生日之际,推出了第五款车型——Model B,还向马斯克喊话:“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但富士康的经历告诉我们,摆脱对单一客户的依赖并非易事。
苹果背后有 200 多家供应链公司,仅一台苹果手机的平均零部件就多达两百多种。一直以来,全球企业都以进入“苹果供应链”为荣,这既能证明自身技术实力,又能带来巨大的营收。然而,为苹果代工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业务,苹果在砍单时不会考虑企业的生死存亡。郭明錤调查分析认为,歌尔股份暂停生产很可能是因为生产问题,而非市场需求问题。简单来说,歌尔股份被砍单,最大的可能就是产品良率不佳。歌尔股份曾借钱在潍坊、越南等地建设了二十条 AirPods 生产线,被砍单意味着这些生产线将被废弃,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不仅仅是歌尔股份,2021 年,中国还有 34 家供应商未能进入苹果供应链。许多企业错误地将苹果带来的机遇视为自身实力,而立讯精密的危机意识值得借鉴:在依靠别人的同时,要始终保持自身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