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元年:苹果入局,挑战与变革并存

6次阅读

共计 280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十七年前,苹果推出 iPhone,引领手机进入智能时代。十七年后,AI 手机时代来临,各大手机厂商全力角逐,曾经的行业领头羊苹果却在中国市场缺席。

临近 2024 年末,苹果似乎仍在多方考量。近日有消息传出,苹果正与腾讯和字节跳动洽谈,计划将两家公司的 AI 模型整合到在中国销售的 iPhone 中,不过谈判尚处于初期阶段。

早在年初,外界就有苹果寻求中国本土大模型合作方的传闻。当时,在 AI 大模型商业化进程中进展较快的百度成为热门候选。但苹果一直未确定合作对象,至少有六家公司传出谈判消息,除百度外,还有阿里巴巴、百川智能、字节跳动、月之暗面和腾讯。

苹果迟迟未能选定中国 AI 大模型合作方,一方面是对合作方 AI 技术能力有所考量,另一方面则是与部分合作方在数据隐私安全、商务合作模式等方面存在分歧。

AI 大模型给手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重塑了人机交互方式,还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生态中 APP 开发者作为数据控制者的角色定位,以及手机应用的商业生态。

面对诸多利益与挑战,手机厂商、APP 开发者、第三方云端 AI 厂商之间将展开一场激烈博弈,而数据隐私的最终控制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01 入局

AI 有望推动新一轮手机换机潮,2024 年被公认为“AI 手机元年”,没有厂商敢在这场 AI 竞赛中缺席。

在这条赛道上,三星率先打响了 AI 手机的第一枪,华为、OPPO、荣耀、vivo 等纷纷跟进。姗姗来迟的苹果,直到今年 6 月才公布苹果智能的规划,直至 12 月 12 日,作为苹果智能重要“外援”的 ChatGPT 才正式接入。

在中国市场,由于 ChatGPT 未备案和上市,出于合规要求,苹果急需为苹果智能找到合适的中国大模型厂商。

苹果未能与百度达成合作,据市场消息,主要是双方在技术和数据隐私问题上存在分歧。据悉,百度希望保存并分析 iPhone 用户数据,以优化 AI 模型,而苹果不希望将用户数据用于 AI 训练。

对于大模型厂商而言,进入苹果终端极具吸引力。东北证券指出,大模型公司的高额投入尚未实现商业闭环,迫切需要 AI 应用创新,而大模型在终端的部署落地有助于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建立用户基础,为商业化变现创造条件。

端云协同是当前 AI 手机大模型部署的主流方案。端侧负责算力要求较低的 AI 任务,如翻译、图片编辑、本地搜索,在成本和隐私安全方面具有优势;云端则负责高算力场景,如文生图、视频编辑、在线搜索,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并提供更智能的体验。

根据苹果发布的文档,苹果智能背后的模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自研端侧模型(Apple On-Device),这是一个拥有 30 亿参数的小模型;第二层是自研云端巨擘(Apple Server),是基于服务器的更大语言模型;第三层是“外援”,即外部模型。

在端侧大模型部署上,各大手机厂商与苹果类似,基本以自研为主。而在云端,手机厂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研 AI 大模型,如华为、vivo;二是引入第三方 AI 大模型,除苹果外,还有荣耀、三星、OPPO、小米。

然而,相较于传统智能手机,AI 手机尚未实现突破性创新,距离成为自主感知、自主决策执行、具备数字人格的 AI Agent(智能体)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第一批使用 AI 手机的用户并未真正被吸引。近日,SellCell 的一项调查显示,73% 的苹果智能用户和 87% 的三星智能用户认为,AI 对手机体验几乎没有价值。

AI 手机要成为真正的 AI Agent,除了更自主感知外,还需打通第三方 APP,打破单个 APP 的数据割裂,构建接入第三方 APP 的 AI 生态。

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场上有两条技术分支:一是意图框架,需第三方 App 授权,技术相对成熟,硬件算力要求低;二是纯视觉方案,无需授权,但技术有待提升,硬件算力要求更高。

目前,华为、苹果、谷歌等主要依赖意图框架策略,vivo 和荣耀则同时采用意图框架与纯视觉方案,其中 vivo 侧重意图框架,荣耀侧重纯视觉方案。

无论最终选择哪条技术路线,各大手机厂商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让 AI Agent 全面掌控手机。

02 挑战

AI 手机成为 AI Agent 的道路困难重重,除技术挑战外,还面临数据隐私安全问题以及 APP 生态重塑带来的阻力等。

数据隐私安全一直是 AI 大模型发展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兴业证券分析师指出,AI Agent 需要全面掌握、理解和调度用户数据以及各家 APP 的服务,单一 APP 难以获得足够权限进行操作。因此,未来手机的 AI 化将是手机厂商与拥有生态数据的应用共同协作的结果。

端侧 AI 将打破传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秩序。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中,APP 开发者通常被视为数据控制者。随着终端 AI 时代的到来,终端厂商通过布局端侧 AI 掌握全局信息,更需要将数据发送到第三方云端处理,其数据控制者的角色也将随之确定。

然而,当前端侧 AI 手机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终端厂商与 APP 开发者、第三方 AI 服务提供者在数据安全上的责任关系并不明确,这显然不利于解决数据隐私安全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纯视觉方案的 AI Agent 可以在无需第三方 APP 授权的情况下模拟人类操作手机。例如,荣耀发布的 YOYO 智能体手机支持通过一句话轻松点外卖的功能。

有开发者向华尔街见闻表示,纯视觉方案可简单理解为读屏和模拟用户点击的方案,国产安卓厂商读屏方案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一条是通过录屏读取屏幕信息;另一条是 API Hook(API 钩子)形式,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获取无障碍等系统级权限。

无障碍权限原本是安卓系统为残障人士设置的特殊端口,可帮助用户实现朗读屏幕、语音控制点击等功能。

一旦 AI 手机被无障碍权限“加持”,在读屏 +API Hook 的双重作用下,AI 能充分理解用户手机内容,完成未经 App 许可的功能调用,但同时也存在暴露屏幕上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风险。

此外,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接入手机系统侧的大模型不仅将成为 AI 手机的“灵魂”,更可能获取用户系统侧的全部数据。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用户数据隐私安全是 AI 手机持续发展的关键。

尽管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强调在布局端侧 AI 时对隐私安全的重视,但仍难以消除外界的质疑。

苹果宣布与 OpenAI 合作时,特斯拉 CEO 马斯克连发多条推文指责苹果“出卖用户数据”,并表示若苹果在操作系统层面整合 OpenAI,旗下公司将禁止使用苹果设备。

除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外,任何技术变革都会打破原有的产业生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在以 AI Agent 为“指挥官”的生态下,手机厂商无疑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 APP 推荐权。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应用市场“苹果税”“安卓税”之后,终端 AI 时代可能会形成类似竞价排名的模式,以获得手机厂商的优先推荐。

AI 手机时代刚刚开启,相关商业合作模式和数据隐私保护的责任边界仍在探索阶段。但 AI 手机的“GPT 时刻”或许很快就会到来,未来数年内,软硬件行业生态都将被重新改写。

面对这一时代潮流,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必须共同推动行业朝着更健康、长久的方向发展。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