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3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拜登政府延续其“小院高墙”战略,在权力过渡之际再度升级对华科技限制。12 月 2 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最新半导体出口管制规定,新增 140 个实体清单,涵盖中国设备制造商、晶圆厂乃至投资机构。此次出口管控特别聚焦国产设备及 HBM 领域,新增条款包括对 24 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和 3 种用于开发或生产的 EDA 软件工具实施更严格管制,涉及 99 家设备企业和 14 家材料公司,显著影响相关供应链。
自去年以来,美国已多次以国家安全为名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导致国内半导体行业加速推进国产化。这一轮限制被业内视为推动国产化率提升的重要契机。荷兰 ASML 公司作为高端光刻机的全球领导者,其股价表现便充分体现了政策对跨国企业的影响。尽管 ASML 的技术能力无可匹敌,但因大陆订单锐减,其股价自高位下跌超 30%。根据其第三季度财报,新签订单同比下降 43%,其中 DUV 光刻机订单大幅缩水,使得 ASML 不得不下调 2025 年收入预期。
从产业链全局看,美国的非市场化政策不仅损害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效率,也让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过去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分工模式已证明,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价值,而强制脱钩无疑增加摩擦成本。以 ASML 为例,虽然技术领先,但在失去大陆市场后,其业务增长空间受到极大限制。此外,美国本土的设备公司对此政策反应冷淡,表明全球半导体厂商对中美市场均存在高度依赖。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芯片需求市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大陆占全球半导体设备需求的 47%,远超美国的 7%。即便美国通过巨额补贴吸引半导体回流,成效依旧有限。例如 Microchip 公司明确表示,尽管美国芯片法案提供高额补贴,但其不愿为此付出额外成本。这反映出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效率的不足。
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借助政策支持迅速崛起。中芯国际在 2024 年一季度跃居全球第三大代工厂,市场份额达 6%。国产设备厂商亦快速响应,多家企业声明新限制对公司业务几无影响。这种国产化趋势反过来加剧了海外设备厂商的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企业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等欧洲巨头纷纷加码中国布局,而德州仪器、英特尔等美国企业同样选择深耕本地市场。这些行动表明,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压力,国际市场对中国依然充满吸引力。
综上所述,美国的科技封锁不仅未能有效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反而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造成深远影响。在效率优先的全球化分工体系中,任何试图人为割裂的做法都将适得其反。
行业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半导体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开放的合作环境。各国应摒弃非市场化的单边主义政策,转而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需继续深化自主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