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30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互联网红利消退,大厂纷纷将目光投向 To B 领域,云计算成为新的战略高地。然而,过去一年,互联网大厂的云业务面临多重挑战:国内市场增速放缓、盈利问题悬而未决,加之运营商凭借资源优势快速抢占优质政企客户。
2022 年末至 2023 年初,阿里、腾讯、京东等企业相继调整云计算业务方向。腾讯 CSIG 事业群明确将放弃单纯追求规模的策略,转而专注于自研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宣布张勇亲自接管阿里云,强化客户导向的价值观。而在华为、京东等企业内部,云计算同样被赋予更高的战略地位。
从追求规模到专注产品
腾讯 CSIG 事业群负责人马化腾强调,未来的竞争不应再以短期的市场份额为目标,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客户信任。他提醒团队避免盲目追逐市场排名,强调“不急功近利”才是长期制胜的关键。
阿里巴巴则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张勇亲自挂帅阿里云,并强调“客户第一”的核心理念。这一调整背后,不仅反映了阿里对云业务的高度重视,还体现出其对客户信任的深刻理解。
运营商崛起带来的压力
在互联网大厂调整策略的同时,运营商云的崛起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通过政企客户资源和强大的渠道优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2022 年,天翼云、移动云等运营商云服务商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甚至超越了一些老牌互联网云厂商。
尽管如此,互联网大厂并未完全陷入被动。例如,腾讯云已专门设立部门,与运营商展开合作,探索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可能性。而阿里云也积极与运营商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从技术到商业模式进行全面对接。
传统行业与海外市场的新机遇
在寻求新增量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和海外市场成为大厂云业务的重要方向。阿里云总裁张建锋曾提出,未来云计算的增长动力将来自三个方面:存量市场的技术升级、创新型应用场景的扩展,以及非云业务向云端迁移。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云计算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研究,北美云计算市场中,科技企业仅占总收入的 20% 左右,而传统企业占据了更大比例。这意味着国内云计算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此外,海外市场也成为大厂云业务的重要增长点。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纷纷加速国际化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争取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面对 AWS 和微软云的强势垄断,国内厂商还需克服诸多障碍。
盈利难题仍是最大挑战
尽管云计算被视为大厂的第二增长曲线,但盈利始终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大难题。截至目前,除了阿里云去年实现了年度盈利,腾讯云和百度云仍在亏损边缘挣扎。华为云则更关注长期发展,将盈利置于次要位置。
与此同时,运营商云凭借低成本优势和强大的资源网络,展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有分析认为,运营商在基础设施、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复用效应显著,使其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大厂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被视为竞争对手的双方,如今开始尝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无论是技术共享还是市场拓展,双方都在努力找到契合点。
这种合作的背后,既是对各自优势的整合,也是对未来市场的共同探索。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如何平衡与运营商的合作关系,同时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地位,将是未来几年的关键课题。